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满怀奋进的豪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踏上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这一年,我们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发有为推进各项事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进中向好,预计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快于全省,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其中,GDP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96.5亿元、增长15.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5%,进出口总额增长29%,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9%。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不怕困难、顶压前行、奋勇拼搏、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马单位,向驻马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马鞍山现代化建设的境内外投资者、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与“杭嘉湖”和苏南地区相比,产业结构不够优,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体量不够大,GDP约为湖州的70%、嘉兴的40%,仅居全国第125位;生态修复、减污降碳任务较重,工业能耗、煤炭消耗均占能源消费的90%左右,单位GDP能耗为全省的2.4倍;城市能级不够高,市辖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全省最小,主城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不到10平方公里,城乡基础设施仍有短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需进一步提高;政府债务负担较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作风建设任重道远,基层管理仍需加强,少数公职人员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一些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时有发生。我们将直面问题、认真分析,一件一件加以解决,使人民政府不负人民重托。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
未来五年,是马鞍山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爆发期、跨越赶超期。发展势能大叠加,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支持我市打造长三角“白菜心”,机遇优势必将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交通设施大收获,宁马城际、巢马高铁、宁马高速“四改八”、S205围乌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将全面竣工通车,交通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必将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向我市汇聚;产业集群大发展,宝武马钢“1+8”产业基地、蜂巢新能源、天能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达产达效,“1+3+N”产业集群产值将突破7000亿元,必将促进发展动能更加强劲、质量体量全面提升;平台能级大跨越,将形成市经开区、慈湖高新区、当涂经开区三个千亿级园区“一马当先”,郑蒲港新区、江宁-博望新型功能区等一批特色园区竞相发展新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作用必将更为凸显;干事激情大迸发,近年来的系列“大战大考”锤炼出苦干实干的过硬作风,优异的答卷增强了奋勇争先的信心决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必将全面感召和激发全市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马鞍山大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只争朝夕、日夜兼程,全力谱写马鞍山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历史性新篇章。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按照省、市党代会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五高”目标,努力“当先锋、做高地”,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全力建设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主要奋斗目标是:长三角“白菜心”建设取得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建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成为全省“三地一区”重大展示窗口;实现在全省“总量双进位、人均争第一”,GDP突破4500亿元、冲刺全国百强,人均GDP跻身长三角城市前15位。
突出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生态环保高水准,在绿色转型上“当先锋、做高地”,奋力打造生态优的“白菜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生态环保提升行动,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造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升级版,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创新生态价值转化,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向山地区综合整治成为“两山”理念样板,生态环境指标位居长三角城市前列,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二)聚焦经济发展高质量,在产业升级上“当先锋、做高地”,奋力打造产业强的“白菜心”。坚定不移走工业强市、转型升级之路,大力实施产业转型提升行动,全面落实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制造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着力打造“1+3+N”产业集群升级版。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左右,数字经济占比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创新能力保持全省第一方阵,上市企业数量实现倍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长三角城市前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突破1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