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打造全省先行示范区。牵住产业振兴“牛鼻子”,培优创特霍山石斛、霍山黄茶、毛竹等优势主导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推进乡村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高标准建设城郊一体化先行示范片。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3521”工程。深化乡村建设行动,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用“绣花”功夫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健全“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四)以生态底色绘就“两山”蓝图,打造全国实践模范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进一步擦亮“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金字招牌。全面开展自然资源清查登记,大力开展闲置低效高耗项目清理,系统治理面源污染,加速推进生态修复。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和“三线一单”约束作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环长制、田长制,创建林长制改革先行区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城市。积极争取碳达峰碳中和示范试点,实施GDP和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全面普及绿色生活理念。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强化龙头景区带动,加快精品景点开发,全面升级服务管理,打造长三角康养新居地。
(五)以共建共享拥抱美好生活,打造大别山幸福样板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全民参保、养老服务、兜底救助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坚持立德树人,落实“五育”并举,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促进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建设“健康霍山”。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攥紧拳头建设城市,靶向落点管理城市,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全国文明城市顺利夺牌。
三、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坚持稳中争先、稳中创优,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综合考虑,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招商引资到位内、外资分别增长10%、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能耗双控及生态环境质量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从六个方面发力:
(一)聚力提质增效,厚植赶超发展新优势
项目建设再提速。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重大项目专班推进机制,深化“四督四保”,全力谋前期、抓开工、抢进度、促投产。开工建设大别山两山学院、圣人山矿等项目,重点推进城区水环境治理、桃源河水库等项目,保障六庆铁路加快建设、宣商高速霍山段顺利开工,完成抽水蓄能电站可研并通过核准,建成投用国鑫机制砂二期、盈田高端装备制造园一期等项目。加强系统谋划和协同配合,用足用活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券等政策,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及省市计划,全年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不少于11亿元。强化金融支撑,力争全年新增贷款超33亿元,确保国投集团企业主体信用达AA级。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积极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盘活闲置、低效土地400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800亩。
招商引资再升温。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优化政策体系,落实顶格倾听、顶格谋划、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机制。建立健全“3+N”产业体系“链长制”,编制重点产业链图谱,运用好产业链招商云平台,打好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产业园招商“组合拳”,积极引进培育高成长性的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坚持“月30”调度机制,以最严格督查考核推动招引任务高效落实,力促蓝城桃李春风国际康养小镇、海盟智能电力设备、智能卫浴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开工。力争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2个、5亿元以上超15个、10亿元以上超5个。
消费升级再赋能。提升传统消费,丰富产品供给,加强旅游营销,开展节事节庆活动,大力发展乡村“微度假”,培育各类旅游消费集聚区。大力推广养生药膳、特色小吃,积极申报中华老字号、安徽老字号。培育新型消费,繁荣直播经济、夜间经济,做强网络消费、平台消费,加快中合万广智慧物流园建设,推动农村“交邮快”融合发展,新增农村电商经营主体200家、直播达人500名,力争线上交易额增长35%。扩大对外消费,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支持企业参加进博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展会,积极参与六安创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
(二)聚力创新驱动,培育工业经济新动能
提升平台承载力。加快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空间布局。扎实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工业企业评价,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全面实行“标准地”制度。积极推进“腾笼换鸟”,开展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继续实施“退二优二”项目,处置僵尸低效企业6家,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项目集中。深化开发区管理机构改革,积极探索“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拓展与合肥经济开发区、宁波软件园结对共建成果。全面提升园区基础配套水平,完成工业污水处理厂二期等项目建设,新建标准化厂房27.8万平方米。力争省级开发区考核前进6个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