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坚持生态优先,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坚决守住三条红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修复攻坚行动。扎实做好淮河干流绿色生态廊道、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推深做实环境监督长制,落实环境损害赔偿制。严格执行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四是坚持主动融入,让开放成为必由之路。抓住沪苏浙城市帮扶皖北城市政策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肥都市圈,深化与常州市武进区、合肥市蜀山区、合肥经开区共建合作。主动推动安徽自贸区淮南联动创新区、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加快新桥板块发展,提升产业外向度,推动区域优质公共服务共享。充分释放“四化同步”效应,聚力“双招双引”,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市场资金投向、产业发展方向,谋划实施和招引一批强基础、增动能、利长远的重点项目。
五是坚持人民至上,让共享成为根本目的。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倾力办好民生实事,促进共同富裕。以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为目标,努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体育等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三、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落实省市党代会更高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还是奋力推进县委提出未来五年实现“三个翻番、一个倍增”目标的起始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们将牢固树立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争先进位意识,主动作为、奋力拼搏,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能耗及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一体化,以更快的步伐推动融合发展
平台打造走在前。以新桥板块为先行区,南北园区联动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动与常州市武进区深度合作,推进与合肥经开区共建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合作区,深化与合肥市蜀山区新一轮结对合作,力争安徽自贸区淮南联动创新区建设。高标准编制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淮南片区发展战略规划、新桥片区国土空间规划等各类规划。开工建设新桥机场S1线寿县段,力争合新六铁路寿县段(站)、江淮运河新桥作业区启动实施。加快兴业大道、安康大道、机场北路等骨干路网循环互通。推进中澳学院、新桥学校、合肥五十中寿蜀分校二期等项目建设,完善物流仓储及水电气热等功能配套。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实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
产业承接抢在先。高质量编制园区产业发展等规划,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绘制产业链图谱。紧盯蔚来汽车、大众新能源汽车、长鑫电子等合肥市重大项目,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推进配套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靠城优势,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就业带动力强的产业,做强新桥园区北区。依托新桥机场S1线和合新六铁路站场,规划建设综合换乘枢纽和商业中心,培育站场经济圈。支持安医专等高校发展,加快推进大学城建设,培育高校经济圈。推动新桥港区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培育打造港口经济带。
“双招双引”干在实。坚持领导带头招商,组建县四个班子领导牵头的招商工作队,形成招商工作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氛围。完善招商政策,开展产业链招商、商协会招商、资本注入式招商,发挥驻外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的叠加效应。坚持“开发区+招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招引一批产业层次高、集聚能力强、延伸配套好的重大项目。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5亿元以上,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实施建筑业招大引强、本土培育“双提升”工程,加强建筑业领域全过程监管和服务,建筑业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制定实施招才引智具体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教育、医疗、文旅、城建、金融等领域紧缺人才服务保障力度。
(二)聚焦提质效,以更强的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聚力产业优化。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行动,围绕六大新兴产业,开展项目攻坚,强力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力争战新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支持企业建立省市级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布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改投资较上年有明显提升。新增规上企业50家以上、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各10家以上。
聚力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力争培育省、市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3家以上,培育“上云”企业30家以上。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运输和配套设施。
聚力要素保障。坚持集约节约用地,推行“标准地”“亩均论英雄”改革,发挥土地容积率指标倒逼作用,鼓励传统产业“零增地”技改;紧抓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劳动生产率等关键性指标,差别化使用财税、用地、用能等支持政策。依法依规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500亩以上、工业厂房5万平方米。积极争取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全年计划供地1万亩以上,其中工业用地不少于50%;力争增减挂和开发复垦3000亩以上。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鼓励企业上市挂牌。加强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县域实体经济、重大项目信贷投放,加大对乡村振兴、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支持力度,多渠道破解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