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扩大项目投资。坚持把政府团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项目工作上,努力以高质量投资支撑高质量发展。举全县之力拼抢战新产业大项目,瞄准头部企业、行业冠军、独角兽企业,高效做好产业研判、信息搜集、项目尽调和投资洽谈等工作,全年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百亿元以上大项目力争实现突破。进一步优化招商机制,完善考核办法,打造一支懂产业、通政策、善谈判、韧劲足的招商团队。继续招引建筑业总部企业,不断提高建筑业贡献率,全年建筑业产值力争突破300亿元。深入推进“标准地”和“拿地即开工”改革,继续加大土地指标外购力度,加强农村可用建设用地的统筹力度,储备一批区位优越、条件成熟的存量产业用地,确保优质项目即来即用,实现由“项目等地”向“地等项目”的转变,让肥西在新一轮产业资源争夺战中抢得先机。全年保障产业用地5500亩以上,出让经营性用地不少于3000亩。设立生物医药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等产投基金,持续发挥天使基金、招商基金等创投基金的投资作用,让肥西真正成为产业基金的投资热土。按照省政府工作部署,加快推进安徽资本市场学院项目,推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力争明年培育主板上市企业1-2家、到2025年上市企业超过10家。
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是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定期修订“黄金100条”,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依托“智慧肥西”,打通“数据孤岛”,推动惠企政策线上申报兑现。二是提高审批效率,真正实现“最多跑一次”。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和“政企面对面”活动,严格落实“局长服务员”制度,畅通政府效能线上投诉平台,既要努力“随叫随到”,更要确保“说到做到”。三是做优平台载体,坚决落实省市“亩均论英雄”改革部署,深入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全面实施园区“腾笼换鸟”,确保盘活低效工业用地3000亩以上。对标国家级开发区,推动肥西经开区优化管理机制,加快转型升级,尽快重返省级开发区第一方阵。进一步做大做强城投集团、乡投公司、三河文旅、数字公司等国有一级平台,强化团队建设、提升运作能力、健全考核机制,力争未来五年国有一级平台公司资产总额超千亿元。
(三)要大幅提升城乡品质,在推动融合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坚持新城区建设和老城区更新同步推进,不断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功能品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高标准推进新城区建设。突出科技与生态、基建与产业、项目与配套同步推进的理念,启动群英湖、紫云湖、潭冲河以南三大新片区建设,全面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加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力争“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基本成型”。坚持三大片区各有侧重、各展其长,紫云湖片区侧重于“产”,精心做好产业布局,着力引进大健康、科创研发类重大项目;潭冲河以南片区侧重于“城”,打造功能完善的高端社区组团,优化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群英湖片区侧重于“产城共生”,大力引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加快政府资源布局,塑造城市新中心。
加快实施老城区更新。以江淮运河沿线提升带动老城区整体城市更新,全面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实现由优质县城向品质主城跨越。坚持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花“锦上添花”的钱,加快还欠账、补短板,有序推进老城区13个片区征迁工作。全面启动213个老旧小区改造,力争一年内全部完工。打通云谷路、仙霞路等断头路,加密支路网,畅通微循环。系统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确保明年城关地区新增停车位2000个以上。全面启动主城区派河流域雨污混接整治,力争明年完成。实施城市风貌品质提升工程,统一城市家具规划设计,加快推进老城区重点道路改造,力争打造3-5条精品道路。高标准推进新华街、金鸣街等特色街区建设,精心策划老县医院地块综合开发,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会客厅。规划建设一批邻里中心、文化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坚持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深入开展创城三年行动,打好“建、管、治”组合拳。巩固创城机制调整成果,根据运行情况不断优化,压实部门属地责任,强化城管部门的统管职责和属地的兜底职能。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配齐配强城市社区专职网格员,提升“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实效。实施重难点问题攻坚行动,持续推进门前三包、物业服务、交通秩序、建筑弃土等专项治理。加快补齐智慧城市建设短板,全面推广智慧肥西运用,持续完善平台功能,努力打造全省智慧城市的示范标杆。大力弘扬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引导支持广大居民参与志愿活动,打造肥西志愿服务品牌。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按照共同富裕的理念和要求,推动城乡要素配置、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等协同发展,加快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可持续增收机制。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在全省率先实施全域集镇更新,加快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7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8个。提高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货币化安置比例,引导更多的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增集体经济强村25个。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扎实抓好各类环保突出问题整改,深入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严格落实“五控”措施,持续推进全域秸秆禁烧,实现空气质量“两降一升”。加快启动雨水调蓄池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派二期等7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统一运营乡镇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落实巢湖一级保护区“肥药双减”任务,加强蓝藻应急防控。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力争回收利用率达30%以上。开展固废专项整治,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五长制”,积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决不让环保有问题的企业落户,决不让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