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5年2月27日在余干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余干县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回首2024年:我们砥砺奋进,以实干成就梦想
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和多重困难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难中有为、干中有成、稳中有进”的奋斗答卷。
(一)我们以“进”促稳,经济支撑更有底气。一是主要指标有增长。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细化落实省26条措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6%,增幅列全市第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1%,全县经济实力持续攀升,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二是跑项争资有突破。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类资金10.16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和省基建资金0.85亿元,总额居全市第三,为项目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三是项目建设有成效。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谋划实施了总投资663.05亿元的220个重大项目。康山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G206烟汕线黄金埠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
(二)我们以“链”聚产,产业发展更富朝气。一是新型工业大突破的动能在集聚。汽摩配产业园聚集上下游各类企业100余家,产业工人6000余人,年主营收入超100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荣获科技、快乐树、顺沃电子、智邦光学等项目竣工投产,江西净菜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规上工业营收完成281.1亿元,增长15%。汽摩配产业园五期、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预制菜产业园等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正在加快建设,标准厂房利用率达94.2%。制造业“智改数转”扎实推进,119家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培育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贯标企业9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培育和申报“小灯塔”企业3家、“数智工厂”3家。二是现代农业大发展的态势在形成。扎实完成2023年度3.5万亩、序时推进2024年度1.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新引进农业产业项目11个、总投资达23.98亿元,其中澳洲淡水龙虾孵化项目总投资10亿元以上。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3家。余干山茶油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余干五眼果糕入选“赣鄱正品”认定品牌。51款优质农产品入驻高端商超餐饮,总数居全市前列。第三届南酸枣产业发展大会在我县召开。三是旅游商贸大提质的成效在显现。发放政府消费券13批次,拉动消费超1亿元。成功获批江西省2024年家居下乡试点县,发放429万元消费券,带动家居消费2200余万元。打造了东街美食文化街、环琵琶湖夜间经济带等夜间经济集聚区。冕山五星级酒店项目全面封顶,康体滨水公园投入使用,总投资36亿元的干越文化村项目签约落地。白鹤洲持续跑火,鄱阳湖滨湖露营文化节等文旅活动成功举办,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160余万人次。
(三)我们以“城”融乡,城乡风貌更显大气。一是城市在能级提升中变靓。《余干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县、乡、村三级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建设棚改安置房60余万平方米,交付使用2000余套;丰和大道、世纪大道东延、紫阳大道北延、站前大道等11条城市主次干道全面通车;修复提升人行道53.9公里,新增泊位3300余个。建筑垃圾分拣利用处置中心、餐厨垃圾处置中心投入使用,高铁站前广场基本完工,城市颜值和舒适度持续上升。二是乡村在示范引领中变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在全省获评“好”的等次。投入1.6亿元建设农村道路163公里,其中建制村通双车道改造95.2公里、村道改造20.9公里,农村路网进一步完善。全面完成村庄整治545个,创建美丽宜居乡镇3个、美丽宜居示范带2条和美丽宜居村庄35个。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乡村面貌持续改善。三是生态在持续建设中变优。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信访交办件办理扎实推进。县城区清淤市政雨污管网150公里、三条水系综合治理加快实施,153个村(社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禁捕退捕、封洲禁牧成果持续巩固。完成人工造林 2729.2亩,退化林修复 9945.1亩。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3%,PM2.5平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主要河流断面、县乡两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两山”转化通道不断拓宽,生态补偿助推“候鸟经济”高质量发展荣获江西省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改革案例。
(四)我们以“新”赋能,改革开放更添锐气。一是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全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开发区管理体制、集体林权制度、统计重点领域等改革纵深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初见成效,为1500余家企业兑现惠企资金1.33亿元。“一件事一次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办件量分别累计达2.5万余件、5.7万余件、15.7万余件。二是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大力开展以商招商、以企招商、产业链招商,全县新签约项目58个,总投资169.68亿元。其中,新签约汽摩配、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35亿元。三是创新向更大力度奋进。投入研发经费3.55亿元,新增技改项目41个、总投资17.15亿元。新增潜在瞪羚企业2家,实现我县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零的突破;新增省级“创新型优质中小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省级技术中心”1家。余干县科普活动获评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
(五)我们以“民”为本,民生事业更接地气。一是社会保障有力有效。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用于民生保障支出达52.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2%。年初确定的10件民生实事全部办结。建成“5+2就业之家”227家。新增创业担保贷款3.92亿元,带动就业人数6675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685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863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6.9%,增幅列全市第三。建成“一老一小幸福院”5个、老年助餐点10家。县民政局荣获全省社会救助先进集体。二是社会事业可感可及。落实“阳光招生”“阳光分班”,余干三中丰和校区、余干一中附属中学投入使用,余干五小、十一小扩建等项目全部完成,新增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5000个。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49所。高考“一本”上线率、重点院校录取率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纵深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我县医共体达到国家紧密型建设标准。成立余干县总医院,全县4家县级公立医院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总投资1.7亿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提升更新项目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大楼、县传染病医院、县中医院综合住院大楼等项目基本完成,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整体提升。余干国家级水上运动中心项目加快推进,由我县培养输送的国家级运动员徐诗晓荣获巴黎奥运会金牌。三是社会治理走深走实。统筹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等工作,获评全省森林防灭火“平安春季行动”先进县。严格落实安全防范警示日制度,全年未发生亡人安全生产事故。信访工作法治化成效显著,信访总量稳定下降。“E呼即办”提质提效,群众满意率达99.5%。扎实推进反诈、禁毒工作,涉诈重点人员打击管控工作从全国负向排名第3位下降至全国1179位。稳妥有序做好端午民间龙舟游划、白马庙会安全管理工作,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六)我们以“干”促成,干事创业更扬正气。一是政治建设持续加强。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法治建设持续推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3件和政协委员提案140件,办结率均为100%。政务公开、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加大,行政权力运行更加公平公正。三是廉政建设持续深入。深入开展“大抓落实年”活动,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全县一般性支出压减12%,“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0.1%。深入推进“一表同享”改革试点工作,全县各单位业务表单压减62%,减负成效明显。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引导全县政府系统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持续推进省委巡视发现涉及政府职能方面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着重抓好15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余干减轻学生就餐负担作为全省唯一案例被中央纪委列为校园餐领域典型实事,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
与此同时,食品药品、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外事侨务、审计、供销、民宗、对台、气象、红十字、工青妇、残联、慈善、社科、老龄、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共同见证了余干经济社会发展的铿锵步伐,共同收获了余干实力提升的进步成果。余干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份成绩,都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都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都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都是全县人民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余各单位、武警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和公安干警,向在我县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余干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余干的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回升向好基础尚不稳固,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与年初计划目标有一定差距;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有效投资后劲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民生保障仍有短板,社会治理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干部创新意识不够强、业务水平不够高、工作作风不够实,等等。对此,我们一定坚持问题导向,拿出硬招实招,全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