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5年1月2日在南谯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南谯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市委部署,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锚定“421”奋斗目标,紧扣高质量,聚焦一体化,全力拼经济、优环境、惠民生,保持了争先进位的好势头,南谯的发展变化、对外影响实现了持续提升。
一年来,我们坚持进中趋稳,经济运行平稳有序。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1.3亿元、增长1.1%。经济运行始终位列全省45个市辖区第一方阵。
一年来,我们坚持深度融入,一体化发展协同共进。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半导体和电子信息产业初见雏形,已落地项目38个,培育规上企业18家,规上工业产值增速超80%;沪苏浙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8个,实际到位资金75.2亿元,吸纳沪苏浙高校院所技术合同同比增长136%。医疗、教育、文旅、生态、就业等领域与长三角地区实现常态化合作。
一年来,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动能持续厚植。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赋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发展到131家、28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31.6%、居全市第1位;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6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增加值增长64.2%、居全市第3位。科技创新、招才引智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市前列,人才工作蝉联“中国年度最佳雇主校招案例奖”。
一年来,我们坚持为民初心,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坚持将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新增城镇就业7100余人,新增就业大学生3700余人、创历年最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00人,“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数量达到城市社区比例66%以上,获省先进地区激励。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全面发力,圆满完成44项民生实事和10项为民办实事。
一年来,我们坚持争先进位,各项工作多点突破。2023年度县域经济考核居全市第3位,省级以上开发区考核居全市第2位,均创历年最优,民营经济考核居全省二类县(市、区)第4位,蝉联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10快区;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位列“好”等次;林长制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两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创成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
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聚力抓实体促转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先进制造业提速增智。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3家、总数达174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总数达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家、总数达53家。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2%,新增“三首”产品2个,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工业设计中心发展到5个。华瑞微入选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金鹏绿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众望科希盟入选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库,建能电气完成省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挂牌。新增战新企业5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8%,半导体设备及材料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度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现代服务业扩容增效。新增限上服务业企业7家,总数达21家,营业收入增长28.9%,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展到18 家,西商冷链物流、市人力资源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中科星图、全服通信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一步壮大,工大开元在“新三板”正式挂牌,为2024年全市唯一。新招引电商企业7家、总数达32家,南谯电商产业园获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全区电商交易额突破30亿元。开展“徽动消费 乐享南谯”促消费系列活动,发放1000余万元消费券,拉动消费超5亿元,盒马鲜生火爆开业;新增限上单位40家、总数达24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0亿元。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愿景·诗集岭(罗洼民宿)、琅山居狩猎文化营地建成投运,井楠茗宿创成全市唯一全国乙级民宿。推进乌衣新区商业配套,凤栖湖美食文创市集启动建设,德邻商业综合体建成投运,邻几便利、肯德基等一批项目开始入驻。
农业经济稳产增质。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5.5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基本农田比例84.93%,居全市第2位。建成投用35个水稻集中育秧设施,水稻机插秧率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75.9%、87.3%,均居全省前列,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9家合作社上榜国家级示范社。全面创建省级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食用菌产业产量突破5万吨、产值突破6亿元,分别增长267.5%、281.3%,增速居全省前列,施集镇获批国家级食用菌产业强镇。
(二)聚力抓项目强保障,发展支撑持续巩固
项目招引持续加强。全年亿元以上项目新签约45个、新开工40个、新投产25个,新签约项目转化率、主导产业契合度均超70%。总投资35亿元的飞利浦商用空调、30亿元的越好电子、15亿元的嘉欣水果批发市场等一批项目落户南谯,西朗电工等9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新招引项目中,高新技术企业项目13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项目11个,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项目2个。
项目推进持续加力。完善重点项目专班调度机制,金诚金属、德玛智能等40个项目开工建设,辰达半导体、华章机器人等60个项目竣工投产。参加四批次省集中开工动员项目开工率、纳统率实现“双百”;列入2024年省重点投资计划项目开工率、竣工率达100%、128.6%,分别居全市第1、第2位。抢抓“两重”“两新”等重大政策机遇,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上级资金4.99亿元,发行项目建设专项债12.1亿元。
要素保障持续完善。工业用地实现“标准地”出让全覆盖,累计成交6宗弹性出让年期工业用地,工业项目用地多元化供应完成比例居全市第1位。助企招工9200余人,创历年之最。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到14支、总规模超114亿元,实现投放38亿元。累计为434户市场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7.19亿元。
(三)聚力抓改革促一体,活力潜力不断释放
改革步伐更加稳健。新增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各2项。顺利完成珠龙镇二轮土地延包30年试点;持续巩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50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强村达50个、占比超80%。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国资公司、乡投公司资产规模超270亿元,乡投、兴谯产业投资集团均获评AA级主体信用评级。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工作全面完成。深化365天政务服务“不打烊”工作,386个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企业开办时限缩减至2小时。深入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一天办四证”工作获评全省政务服务效能典型案例。设立企业诉求“挂号”窗口,解决企业各类诉求400余件,问题办结率、满意率排名全市前列。圆满完成五经普各项工作。
一体化合作更加紧密。深化“研发在长三角、生产在南谯”合作模式,加速新型功能区、南谯经开区、高教科创城联动发展。新型功能区全面启动了浦口南谯经开区(以下简称浦南经开区)筹建工作,围绕“提能级、引项目、育产业、优服务”,深化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协同,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2个、总投资132.6亿元,来自长三角地区项目占比达84%。总投资105亿元的晶隆半导体、50亿元的德兰明海等一批项目加速建设,电镀中心绿岛、皇庆湖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工业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建设完成。南谯经开区完成省级经济开发区调区和主导产业调整工作,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8个,同比增长21%。银禧高分子材料、众博新材料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规上工业增加值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教科创城立足“高教+科创”,安徽科技学院滁州校区、滁州技师学院建成办学;工大智谷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营,安大滁州研究院落地成果转化项目5个,其中博强新材料投产入规、为全省首个高校异地产业转化项目。孵化初创型科技企业超20家。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市级科技企业加速器。圆满承办首届长三角功能农业与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
社会事业跨界共享。市五院与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市中医院等开启新合作,组建滁州市第六批博士创新工作站(眼科)和上海六院影像科“吴春根教授工作室”等,引进长三角地区知名专家13人,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浙江省玉环市中医院签署《中医药传承创新同质化发展框架》。与浦口区探索开展滁宁水务、城管执法、燃气监管等一体化合作。参与承办安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国际赛事—世界青年(U18)女子手球锦标赛,成功举办长三角一体化篮球精英邀请赛、长三角一体化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等赛事。
创新成效更加彰显。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5家,新备案产学研项目17个;中科大高性能阻燃材料项目落户高教城、为科大“鲲鹏计划”全市首个项目。全区研发飞地总数达15个。东南大学、苏州大学等15所高校开展了南谯行活动,新签订校地(企)合作协议12个。出台招才引智十大举措,新落地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4个,新引进博士等高层次人才80人,其中院士2人、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兑现各类人才奖补资金超1.4亿元。新聘任“科技副总”8人,新引进省级以上人才团队项目3个,有效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18个。
(四)聚力夯基础提品质,城乡环境逐步提升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皇庆湖路延伸段、永昌路、二郎湖路延伸段、支一路等道路加快建设,完成52个住宅小区燃气老旧管道改造、16个“无水小区”改造,新建和改造供水、供气、雨污管网42公里。碧桂园翡丽庄园二期如期交楼,清琅别院、永乐西苑安置小区完成回迁,肯帝亚小区加快建设。新建停车泊位9701个,新建充电桩1749座、总数达10344个。紫薇路公园、凤阳路户外活动基地和清流关全民健身中心等群众休闲设施建成投用。107个小区开启垃圾分类运营,建筑垃圾综合处置项目启动建设,全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打造5个国家级“15分钟便民圈”社区。推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连续6年获城市管理考核优秀等次。成立市政设施管理中心,统筹乌衣新区道路养护、亮化工程、排水管网等。结合机构改革,调整优化执法力量,理顺乌衣新区城市管理机制。新增优化2条公交线路和发车频次,引入共享电动车、快递站等一批便民服务项目。
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推进施集井楠等3个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创建,珠龙木庄村等3个省级中心村建设,施集孙岗村棵子卫省级中心村通过市级验收;实施农村改厕300户。完成农村公路养护84.24公里、提质改造10.5公里。清流河南谯段、乌衣老街段治理工程、皇庆湖泵站、珠龙水厂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建设,黄泥岗镇供水提升工程顺利完工。接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监测对象平均收入增长18.5%以上。完成6户农村危房改造,培育农村建筑工匠40余人。章广数字乡村建设入选长三角地区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行动,扎实做好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累计完成历年中央及省级生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销号195个,完成率93.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城西干渠综合治理通过市级验收,沙河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项目建成投运,清流河蓄水控制工程有序推进,百道河和清流河乌衣下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保持秸秆禁烧零火点,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平稳。餐饮油烟、噪声扰民、恶臭异味等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信访投诉量大幅下降。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完成营造林7.12万亩,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成立全市首个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基地,获评省水资源管理规范化体系建设示范县(市、区)。滁河(南谯段)成功创建省级幸福河湖。祈福寺生态陵园项目成功申报全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全省唯一,获自然资源部肯定。
(五)聚力办实事守底线,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24个城市社区纳入“三公里”就业圈,“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滁州技师学院入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落实中央基础养老金提标政策,累计拨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助资金1.25亿元。提高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保障标准,累计拨付6423万元。城乡低保、特困等困难群体实现100%参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7%。
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新建实验小学新区分校、界牌幼儿园,改造创业路小学,完成第六中学、实验小学搬迁工作,新增学位6540个。南谯区入选“2024年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会素质课试点区(县)”,实验小学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高考综合改革首考顺利完成。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银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创成省级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区1个,沙河中心卫生院、黄泥岗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达到国家级推荐标准。新增备案托育机构10家、托位360个,高标准打造同乐街道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特困供养机构“区级统管”模式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项目入选全省优秀案例。新建“公共文化空间”3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超1200场次。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持续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扎实开展各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连续三年获市优秀等次。推深做实“1+5+N”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推进镇(街道)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三中心合一”。强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通过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办结1102件矛盾纠纷,办结率达94.92%。成立全省首个执源治理中心,蝉联全省平安建设优秀县(市、区)。持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统筹抓好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债务、根治欠薪等领域风险防范化解。
(六)聚力转作风强实干,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加强政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确保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南谯付诸行动、见诸成效。深入开展政府系统党纪学习教育,认真抓好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整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坚持依法行政。“八五”普法稳步推进,加强府院、府检联动,法治政府建设三年行动取得实效。深化政务公开平台建设。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议案1件、人大代表建议85件、政协提案85件。
提升行政效能。严格落实基层减负要求,会议、文件、督查考核数量持续下降。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全区“三公”经费累计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18.8%。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加强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等重点领域监管。
同时,国防动员、双拥创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迈出新步伐,民族宗教、审计、外事、港澳台侨、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红十字会、慈善、残疾人等事业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有力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政府,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工作的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南谯建设发展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各位客商、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对标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受需求减弱、产业周期性调整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等因素影响,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外资引入表现不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对标高品质生活的新期盼,乌衣新区生活性服务业配套水平与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教育、医疗、文化等民生事业仍需持续提升。对标高水平安全的新目标,生态环保、安全稳定等领域风险隐患还需深入排查整治。对标高效能服务的新要求,政府系统行政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