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力争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规上服务业重点行业营收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确保实现上述目标,全力争取更好结果,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更加坚定地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科学统筹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瓶颈制约、注重前瞻布局,推动增长速度保持领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始终聚焦实体经济。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战略定力,强化科学调度,动态了解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折不扣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加强要素保障,提高服务质效,从根上“浇水施肥”,从实处排忧解难,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全面夯实现代化产业根基。始终突出创新引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以产创融合为导向、以广大企业为主体、以实际需求为牵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突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心用情办好“群众事”、精益求精答好“民生卷”,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激发舍我其谁的拼劲,铆足逢山开路的闯劲,砥砺只争朝夕的韧劲,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敢于向最优者“对标”、勇于同最强者“比拼”,全力以赴把能办的事办好、把难办的事办成,在“竞赛比武”中扛旗夺杯,在“七虎争雄”中脱颖而出。
新的一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力推动经济向好走强
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消费基础作用、外贸拉动作用,加码加力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精准扩大有效投资。深化招商体制改革,健全“一盘棋”招商体系,强化产业链招商、以企引企、资本招商,一体推进制造业、服务业、科创项目招引,并联引进内资、外资、外贸型项目。优化项目预审、决策推进、共引共享机制,做优“招落服”全生命周期服务,助推优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达效。新招引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42个、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1个、科创项目160个。全速推进项目建设,新开工亿元项目70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28个,认定专精特新项目12个;新竣工5亿元以上项目12个、达产10个。全力推动已入库的7个省级重大项目、21个南通市重大项目快开工、早投产,形成有效实物工作量。实施技改项目200个,完成制造业投资额超300亿元。发挥好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积极争取特别国债、专项债券以及政策性金融资金,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新基建、科技创新、资源盘活等领域,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充分激发消费潜能。推动雨润中央广场开业运营,增强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集聚效应,推进中大街等特色街区提档升级,招引一批高端品牌、区域首店,打造高品质城市商圈。做大做强家具采购中心等专业市场,建设区域二手汽车交易中心。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促消费政策,持续办好“海量优惠·安享消费”系列活动。加快释放重点领域实物消费潜能,推动大宗消费扩容升级,促进汽车、家居、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培育壮大平台经济、直播经济、赛事经济,拓展体验消费、定制消费等新场景新业态。提升养老托育、家政服务、医疗健康消费品质,满足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挖掘乡村消费潜力,贯通城乡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体系,提升消费便利度。优化房地产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弃宅进城,促进住房消费。加快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促进“三外”联动发展。扎实打好“外贸、外资、外经”组合拳,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内外贸一体化,积极推动海安名品境外展、线上销,持续深耕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大力拓展东盟、中亚等新兴市场,全力稳住重点企业外贸规模。用好出口信用统保平台,引导企业“代理转自营”、建立“海外仓”,培育跨境电商新业态,挖掘农产品外贸新增长点,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确保进出口总额增长5%。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政策,推动中意生态园、台商产业园链接海外科创资源、跨国公司,鼓励本土外资企业利润转投、增资扩股、外债转股,实现利用外资保稳提质。支持重点企业扩大“一带一路”、RCEP“朋友圈”,推动制造业、建筑业抱团出海,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额5000万美元。
夯实企业支撑作用。聚焦经营主体关切,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加力落实惠企政策,及时跟进解决问题,助推各类企业发展壮大。梯度培育大中小企业,新增“四上”企业280家,市场主体保有量14万家以上。深入实施“5123”大企业领航工程,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确保工业开票销售2500亿元。推动更多服务业企业上规入库,实现服务业开票销售13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亿元。大力支持优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新增报会企业2家、挂牌企业2家,持续扩容上市后备队伍。支持重点企业深化军民融合,强化央地共建,催生更多合作成果。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新认证江苏精品2个,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0项。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效,厚植“产业强市”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