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不够稳固,部分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够高,缺乏标志性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带动,摆脱传统发展路径依赖任重道远;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紧密,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够突出,创新要素集聚还不能充分满足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心城区首位度、集聚度还需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优质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有待提升,缩小“三大差距”需要持续发力;经济金融、房地产、安全生产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社会治理水平仍需持续提升;少数干部的专业能力、服务意识、担当精神、工作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持续攻坚克难,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一年,是鹿城区建区40周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区委根据鹿城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作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走在前列争创标杆”的战略部署。我们必须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稳增长提质效、打基础利长远、除风险保平安,全力争先创优、争先进位、争创一流,不断增添发展新活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根据区委十届五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新定位新使命,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全力拓宽“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基本路径,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深入实施“强城行动”,聚焦“四大振兴”,聚力打造“一区三高地”,持续深化项目攻坚、环境提升、治理创新,加快建设首善之区、打造共富样板、争创先行示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鹿城新篇章。
综合分析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保持“时时走前列”的争先追求。全面提振敢闯敢拼的精气神,坚持在“强城行动”中打头阵、动能转换中当先锋、促进共富中勇探索、党建统领中作示范,加快建设新兴产业高地、品质生活高地、社会治理高地,再创首善之区高质量发展新辉煌。必须强化“件件抓落实”的结果导向。始终立足实际、干在实处,聚焦创新提质、产业提档、城市提能、平台提效等大事要事,以上率下、团结奋进,做到“说一件、干一件、成一件”,用实战实绩扎实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领先领跑、见行见效。必须提高“人人敢担当”的责任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碰到堵点难点不绕道、不回避、不退缩,在招大引强、项目攻坚、“旧账”化解等“一线考场”锻造过硬本领、锤炼严实作风,多为干成找办法、不为干不成找理由,做到大事一夫当关、难事一抓到底、急事一马当先。必须践行“事事守民心”的初心情怀。树牢“根植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始终做到政策向民生倾斜、财力向民生集中、精力向民生聚焦,把群众期待的事变成我们要干的事,把我们在干的事变成群众支持的事,把我们干成的事变成群众叫好的事,切实做到惠民可及度和为民满意度有机统一。
重点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攻坚首位战略,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坚持创新第一动力,系统打好“一带两区三高四平台五支撑”组合拳,着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以科技创新“蓄力迸发”引领全区发展“加速竞跑”。
建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创建数字时尚省级高新区,推动中国智能谷、瓯江总部港、西部时尚城、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区域创新平台串珠成链,全力打造瓯江科创带。争当全市“一港五谷”发展领跑者,加快建设中国智能谷,充分释放国家大院名校温州联合研究院、中科先进技术温州研究院等平台创新活力,引育高能级创新平台2家以上,落地智能机器人等“4+3+N”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培育优秀应用场景20个以上,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持续放大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溢出效应,强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等会地合作,落地院士产业化项目3个以上。推进大孵化器集群2.0版建设,加强专业运营机构招引,新增孵化空间20万平方米、省市级众创空间3家以上、入孵企业(团队)260个以上。深挖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名校名院创新资源,建好浙南作物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打造产教融合区域样板。
壮大阶梯式创新主体。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行动升级版,迭代“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协同创新模式,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以上,让更多“创业主体”成为“创新主体”。新增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加快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5%以上。迭代升级“人才新政4.0”,更大力度实施“瓯江风起潮涌计划”“510+行动计划”“青鹿计划”“浙派工匠”等招才行动,不断打响全球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引才品牌,招引院士级顶尖人才1人以上,入选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10人以上,新增大学生、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
优化全链条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基金体系,加快形成募投规模百亿元产业基金,新增子基金3支以上。全面推广“科创指数贷”等融资模式,累计授信额度100亿元以上。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集聚示范区。联动推进人才友好型、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精心办好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关键小事”,全力打造创新创业圆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