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建设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的再出发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纵深推进省委三个“一号工程”,紧扣市委“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主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稳增长提质效、打基础利长远、除风险保平安,加快推进杭州城市重要新中心高质量发展,奋力扛起“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大区担当。
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R&D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55%以上。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增幅高于城镇。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开局就要奔跑,起步就要跃进。为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将切实扛起大区要为省市大局勇挑大梁的使命担当,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夯实稳的基础、激发进的动能、提升立的实效,着力推进突破性创新、攻坚性改革、提升性开放,保持现有优势、挖掘潜在优势、放大特色优势、形成新的优势。着力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坚持人才引领,全区域激发创新发展新动能
壮大创新主体。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00家以上。保障阿里全球总部、钉钉总部等建成投用,创建省级企业研发机构50家以上。深耕“海创未来”人才工作品牌,招引顶尖人才20名、领军人才200名、青年人才2000名,推动人才总量突破45万。拓展创新空间,新增孵化空间170万平方米,创建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0个。
建强科研重器。投用湖畔实验室,试运行浙大超重力大科学装置,推动临港国家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浙江基地挂牌运营,加快推进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浙江算力中心等重点项目。引进高能级开放创新平台,全力争取全市第三个乃至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支持北航国际创新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质量办学,培育环龙头企业、环重大科创平台等创新矩阵。支持杭州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建设,全年承接成果转化项目30个以上。
厚植科创生态。优化调整“产业黄金68条”“人才黄金20条”等政策,办好未来数商大会、“TR35”等创新赛会,招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等第三方优质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天使、创投等各类基金开展股权投资,持续打响“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服务品牌。加强专利保护利用,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550件、发明专利授权5200件以上。开工建设之江实验室科研成果集中产业化落地园区,创造条件为企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助力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推广运用,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超220亿元。
(二)坚持项目为王,全链条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招大引强再提速。靶向招引世界500强、链主链核、行业领军等企业,全年签约重大产业项目200个以上,其中百亿项目1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10亿美元以上。迭代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系统,争取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发挥产业基金撬动作用,推进字节跳动、高德数科等重点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再超1000亿元。推进工业用地有机更新1500亩,改扩建产业空间150万平方米,出让工业用地再超1000亩。
产业结构再优化。推动数字经济再攀高峰,提升平台经济竞争力,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推进新型工业化,集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和数字服务商5家,新增市级及以上未来工厂体系培育企业30家、“品字标浙江制造”等品牌企业10家以上,实现制造业投资增长20%。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人工智能、智能计算两大千亿产业集群,落地国家级专精特新产业园。培育企业梯队,支持“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新增市场经营主体6万家以上,企业总量突破12万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100家、上市企业5家。
平台能级再跃升。未来科技城要抢抓市委市政府支持建设城市重要新中心的重大机遇,全面融入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格局,招引5亿元以上项目30个,推进未来谷、未来数港等供楼项目建设,开辟南湖板块新战场,打造高能级创新策源地,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良渚新城要放大数字文化、数字健康产业新优势,招引5亿元以上项目25个,建成玉湖公园、杭北科创园等项目,实现数字文化产业营收增长20%以上,打造高品质城北CBD,全力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钱江经济开发区要聚焦智能制造新赛道,招引5亿元以上项目25个,启动储能产业化、星耀无人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地,全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
(三)坚持以文兴城,全方位引领文化文明新风尚
擦亮文化标识。围绕高水平办好第二届“良渚论坛”,加快构建筹办体制机制,逐步形成“经贸论坛有博鳌、文化论坛看良渚”的广泛共识。全力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加快实施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良渚港综合保护等首期“十大项目”,全面打响“五千年中国看良渚”品牌。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仁和段)规划建设,开工文化艺术岛二三期项目,深化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建设。理顺径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体制机制,推进径山茶文化公园等项目,办好中国茶圣节等活动,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深入推进千年古城复兴行动,启动余杭直街综合保护、瓶窑古城会客厅等项目,高标准打造千年古城复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