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7日)

  (三)聚焦抓保障、共协同,亚运盛会全战全胜

  火种采集圆满成功。高规格组建“一办两侧八组”指挥体系,一流标准落实礼宾接待、电力通信、医疗服务等各项保障工作。6月15日,杭州亚运会火种采集仪式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成功举行,圆满打赢“亚运第一仗”,获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5万余次。同步推出“溯·文明圣地之旅”等亚运城市体验线路4条、体验点24个,小古城村等接待亚(残)运大家庭成员、国内外嘉宾5340人次,获得亚组委高度肯定。

  赛事活动保障有力。扎实推进迎亚运“三大提升行动”,未来科技城核心区域500余幢楼宇点亮城市夜空,104国道良渚遗址公园段成为全省亚运氛围营造样板路段。突出“数字+专仓”保障,切实守住40%的亚运食材食品安全。良渚文化、径山点茶、智能仿生手等余杭元素全方位融入亚(残)运会开幕式、吉祥物、火炬、奖牌等展示场景。创新优化“属地+高校”联合办赛模式,组织发动志愿者20万人次,服务18个国家(地区)的33支运动队,接待观众15万人次,圆满完成70场赛事保障任务。

  亚运效应持续放大。常态化演出火种采集仪式情景舞蹈《良渚之光》,开发衍生文创产品5个系列33款。综合利用亚运场馆资源,1520处体育场馆向社会低免开放。开展“亚运项目进校园”系列活动400余次,覆盖75所中小学、15万余名青少年。打造“10分钟健身圈”,新建省级基层体育健身场地设施7处、嵌入式体育场地103处、“环浙步道”32公里,举办区全民运动会、余杭“梦马”等赛事1300余场,吸引超230万人次参与。

  (四)聚焦重传承、塑品牌,文化地标彰显魅力

  文化名片焕发光彩。实施“文化地标工程”,成功举办首届“良渚论坛”,来自91个国家(地区)的300余名嘉宾参会参展,签署首个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外联合声明,网络总传播量超10亿次。高标准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完成专项规划编制和首期“十大项目”谋划。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余杭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启动大运河文化国家公园(仁和段)规划编制,推进文化艺术岛一期建设。组建径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投用径山禅茶文化交流中心,径山茶全产业链产值超50亿元,打响“天下禅茶出径山”品牌。

  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招引重点文化项目62个,推进良渚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新增规上文化企业33家,文化产业增加值蝉联全市第一,入选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玉鸟集文创街区、跳头文艺集镇等成为文艺新地标,良渚数字文化社区入选全省唯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新增省4A及以上景区城、景区镇3个,获省乡村旅游“五创”行动试点区。组织文旅活动超3000场次,接待游客突破9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40亿元。

  文明建设纵深推进。中国国家话剧院数字剧场、浙江书法院成功落户,建成省市级乡村博物馆13家。举办“美丽洲”系列文体惠民活动1000余场,惠及群众超百万,获评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入选国家、省市文化艺术基金扶持项目25项,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2项、省市级奖项40余项。区级数字非遗体验馆建成运营,获评省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7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万余场次,获评浙江好人5名、“最美杭州人”等17名。

  (五)聚焦优设计、细管理,城市形态融合蝶变

  城市规划更具高度。深化“两廊一轴、一核三片”等空间概念规划,加快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总规修编,推进大城北国土空间规划和12个乡镇级总规编制,全域启动22个单元详规编制,其中城西科创大走廊范围6个单元详规率先获批。开展城市重要新中心核心区城市设计,全面擘画2.5公里的世界级城市中轴线。完成余杭街道、瓶窑镇千年古城复兴综合规划。统筹谋划区级公共场馆、特色商圈、高端酒店规划布局,协同推进云城区域一体规划建设招商,重塑城市品质生活新空间。

  城市建设更有速度。杭州中环余杭段、国际体育中心等开工建设,文一西路西延、良睦路二期等加快推进,运溪高架互通全线投用,杭州未来第一高楼群“金手指”等综合体拔地而起,城北万象城建成启用。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6万平方米,新改建城市公园8个、绿地108万平方米、绿道68.4公里,完成燃气“镇镇通”。获评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3个、未来社区14个,瓶窑镇连续5年荣获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优秀单位。盘活存量“三块地”2.34万亩,土地出让成交额连续两年超400亿元。

  城市运营更显精度。城市化管理区域扩面至169平方公里,“数字城管”实现全域覆盖。在未来科技城、良渚新城“一主一辅”城市核心功能区,全面实行全市最高城市管养标准。建成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村23个,完成小区二次供水改造40个、污水零直排提升12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575个,拆除违建75万平方米。实施“西站枢纽工程”,开通直达北京列车,全年新增班次46列、接送旅客878万人次,分别增长164%、1540%。

  (六)聚焦树标杆、创示范,生态底色靓丽焕新

  环境风貌进一步改善。用最严标准整改“七张问题清单”、上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等78项,3天打赢西溪湿地违建拆除攻坚战。区控以上断面水质I-III类比例达100%,空气优良率上升4个百分点,获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先进集体。实施“碧水安澜工程”,加快推进西险大塘达标加固、城西南排(南北线)工程,开工建设城西南排(西线)工程,黄湖溪、百丈溪入选省级美丽河湖。余杭获评省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体验地,首夺五水共治“大禹鼎”银鼎,荣获省“无废城市”清源杯。

  绿色模式进一步构建。发展竹林碳汇产业,全区流转毛竹林8万余亩,实现碳增汇2500吨,入选省林业增汇试点县。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新增国土绿化1000亩,森林覆盖率达40.32%。新认定省低(零)碳镇街和村社试点5个、省市绿色低碳工厂16家,钱江经济开发区获评全市唯一省级绿色低碳园区,百丈镇入选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十大科技创新名单。全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5.87万千瓦、新能源充电桩532个。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1031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