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7日)

  深化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省区“文共体”建设,加快区政府南侧综合体、鸬鸟文旅综合体等酒店项目开工,加速绿汀路万象城、云城天街等商业项目建设,实现区美术馆开馆运营。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组建省级网络微短剧余杭审查分中心,新增规上文化企业25家,实现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6.5%以上。挖掘旅游新爆款,举办文旅促消费、专场推介会等活动,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0亿元以上,打造全国文旅融合样板区。

  繁荣文体事业。推动亚运场馆赛后综合利用,争取世界橄榄球联合会中国推广中心落户,引进世界沙滩羽毛球赛分站赛、全国大运河龙舟邀请赛等活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举办余杭“梦马”等体育赛事900场以上。组织文化惠民活动100场,新改建教育基地、余阅空间、文化驿站等便民文化场所,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持续开展文明单元创建,举办文明实践活动2.2万场次以上,全区“有礼指数”力达95分。

  (四)坚持建管并重,全维度呈现城市中心新格局

  高站位抓好城市规划。精雕细琢“两廊一轴”发展空间格局,高质量完成“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国土空间分区规划、12个乡镇级总规、16个单元详规编制。优化重点建设区域城镇开发边界,加快南湖科学中心、湿地湖链和余杭塘河沿线等片区规划研究。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蓝绿空间管控等专项规划编制,一体实施39平方公里云城核心区“站产城人文”融合规划建设。强化用地保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500亩,盘活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7000亩以上。落实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制度,完成2500亩土地出让考古勘探。

  高品质抓实城市建设。聚焦未来科技城、大城北两大发展区块5个重点片区的城市建设“主战场”,快建快成、成片成势,全力打造城市新地标。实质性启动新中心核心区(中轴线)建设,开工杭州音乐厅、区大剧院、区文化馆等重大项目,推进国际体育中心、市民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快朱庙、金星等城市核心区块“联片开发”,启动33.3万平方米先导区块更新改造。加速高铁西站综合体、文一西路西延二期、康良快速路等项目建设,保障地铁5号线西延、10号线二三期、12号线一期等项目实施。完成土地收储面积2800亩以上,实现出让成交额再超400亿元。新改建城市公园7个,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绿道95公里、充电桩500个,打造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4个、未来社区14个。 (下转第4版) (上接第3版)

  高标准抓细城市管理。下足“绣花功夫”,深化交通枢纽、核心街区、地铁站口等环境整治,打造高品质示范街区5个以上,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优化交通智治,建成5个城市道路智慧路口,推动城市干道高峰期延误指数控制在1.3以内、均速不低于35公里/小时。攻坚城市顽疾,拆除违建40万平方米,提升无障碍点位600个,实现渣土年消纳能力1600万吨以上,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100%,确保进场处置垃圾量“零”增长。

  (五)坚持系统提升,全领域树立生态建设新标杆

  夯实环境基底。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迎检工作,强化“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即查即改,争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基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保卫战,持续推进“两车”淘汰工作,空气优良率稳定在85%以上。加快城西南排、仁和净水厂等建设,落实入河排污口全覆盖溯源整治,实现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理率100%。严格落实林长、田长、湖长、河长制,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加速低碳转型。有序实施碳达峰行动,打好迎峰度冬度夏攻坚战。全面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新增市级以上绿色低碳工厂10家。深化减污降碳企业指数应用,创建省级低(零)碳试点单位7家,推动重点工业园区争创国家级减污降碳试点,在全市率先打造“双碳”领域先行示范标志性成果。推进林业碳汇工作,创新试点碳汇交易,精准提升森林质量4000亩以上。加大光伏等清洁能源供给,全面落实能源保供稳价。

  打造和美余乡。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实施“五个百村”行动,推进未来乡村10条示范带和17个示范村建设,织密和美乡村靓丽风景线。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000亩,深化打造瓶窑果蔬、仁和渔业、径山茶3条全产业链,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3%,全力创建国家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竹产业,新增毛竹林经营权规模流转4万亩。做优做强茶产业,确保年销售额超9亿元,径山茶全产业链产值超55亿元,径山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突破35亿元。

  (六)坚持人民至上,全要素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推进“扩中”“提低”行动,深化人才“双向双创”省级试点和“乡创共同体”等6个市级试点,打造共富工坊100个以上。规范运营强村公司,深化“1+5”山城协作、“5+5”联合体协作、农村职业经理人等机制,村集体经营性总收入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推进对口支援、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和结对帮扶,携手谱写新时代“山海情”。

  推动城乡一体普惠共享。深化名校集团化办学,打造省级现代化学校等示范标杆学校20所,新增省市级名优教师80人以上,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推进健康余杭建设,深化省市优质医疗资源与区属医院合作办医,加快浙大妇院余杭院区、区公共卫生中心、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建设,引培高层次人才60人,每千人床位数达到5.1张以上,形成“1+3+4+12+X”的医疗服务体系。保障群众畅行安居,提升改造“四好农村路”60公里,开工保障性住房13万平方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推动民生保障补短促优。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推动实现“政府无欠款、企业无欠薪”。落实个人养老金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9.12%、99.84%以上。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困难家庭医疗费用负担封顶制度,发挥临时救助救急解难功能,确保探访关爱率和“幸福清单”送达率100%。推进城市服务综合体、区老年活动中心和婴幼儿指导中心、区养老院等项目建设,打造居家养老示范机构10个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1031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