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2月4日)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我们持续并纵深推进“六六行动”,各项成绩来之不易。这一年,我们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继续加强增进民生福祉,始终坚持双周调度、比拼赛马,强化三张清单、提示警示单等闭环管理,坚决打赢经济翻身仗,以过硬的数据体现政府工作的成效。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三分之二以上财力用于民生,鼓励全区人民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努力交出了群众首肯的发展答卷。这一年,我们扮靓城乡高颜值面貌的同时,又着力补齐城乡二元结构短板,始终坚持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坚决打赢亚运攻坚仗,高水平推进未来乡村市场化运营。双浦、之江度假区、双桥等单元控规成功落地,实现颜值内涵双提升,努力交出了全域统筹的共富答卷。这一年,我们秉承规范高效管理的同时,又创新打法做法,始终坚持以机制促保障,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创新优化企业流动、项目招引、工业用地、财力分享等机制,打破内卷内耗、促进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努力交出了破题起势的活力答卷。这一年,我们强调团队合作的同时,又树立克难意识,强化担当责任,始终坚持共同商量,躬身入局,事不避难,善作善成,高标准化解“旧账”“难题”,解决了转塘万邦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努力交出了履职尽责的作风答卷。

  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我们深知,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委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拼搏奋斗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和城市建设者,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区各单位和驻区部队官兵,向关心支持西湖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还不够快;部分区域城市配套还不够完善;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仍有差距;政府部门干部在专业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为此,我们将正视问题、直面矛盾,切实加以解决,拿出实干实绩不负全区人民的重托!

  二、2024年政府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根据区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坚持深化改革、强基固本,全面融入后亚运杭州“十大攀登行动”,永立首善志、勇攀新高峰,纵深推进“六六行动”,推动“八八战略”西湖实践走深走实,奋力打造科教文创高地活力品质城区。

  面对新形势新征程新使命,我们将紧扣“四个更加突出”,把区委决策部署转化为政府的生动实践。一是更加突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培育优质产业和新税源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以赴筑平台、抓项目、强楼宇,不断健全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更加突出创新驱动强后劲。深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支撑,坚持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放大科教文创最大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塑造新动能,以文旅融合开辟新赛道,奋力打造科教文创高地。三是更加突出改革开放增活力。以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为抓手,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打好空间、平台、产业、改革组合拳,把放大“后亚运”效应作为开放提升的关键之举,畅通双循环、促进内外联动,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持续缩小三大差距,奋力打造活力品质城区。四是更加突出夯实基础利长远。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有效处理好存量与增量、发展与留白、为与不为的关系,加快补齐产业引育、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方面的问题短板,争取固有体制政策突破,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和韧性,做好难而正确的实事要事。

  综合各方面因素,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正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为圆满完成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争当六个奋进者,实现六个新跨越:

  (一)争当改革创新奋进者,实现“四链”融合新跨越

  坚持“四高协同”,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方位打造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地瓜经济三个“首选地”。

  集聚创新策源优势。持续完善“117N”实验室体系,加快国家实验室、国科大杭高院主校区建设,支持西湖实验室等建设国家实验室基地,支持国科大前瞻谋划“引力波”大科学装置及商业航天关键技术验证平台建设,针对实验室经济圈方面实行先行先试。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载体60家以上,新增省市双创平台8家以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链主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新增科技领军型企业3家以上。围绕类脑智能、基因工程、量子计算、商业航天、数据智能等前沿领域,组织实施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个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比超4.4%,再夺“科技创新鼎”。

  畅通创新成果转化。高水平建设环紫金港、环云栖、环之江、环小和山、环老文教五大“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构建创新策源、验证评价、全域孵化、产业承接、金融陪跑、生态支撑六大体系,打造高校经济2.0版。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国科大等院校技术转移中心、科创中心做大做强。承接好中国科学院等优质成果的落地转化。新建市级概念验证中心2家,打造未来生命科学园等标杆园区5个、普华中心等新型孵化器15个。促成高价值产学研合作项目120个以上,落地高质量高校经济项目150个以上,实现技术交易总额300亿元以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1031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