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完善城市承载功能。实施管家漾路等95条52.6公里道路建设,重点推进金昌路、康贤路等主次干道,加速形成“十纵十横”路网新格局。全力保障地铁四期15号线建设工程,积极推动大和平、恒隆广场等商务区与地铁互联互通。统筹推进地下空间高质量开发建设,新增地下空间50万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5000个以上。加快推进杭氧变、工业变、北站变、横塘变等重点电力设施项目,保障城北净水厂投用,切实增强城区综合承载力。
12.优化拓展空间资源。有序推进土地开发利用,出让工业用地4宗148亩,收储5宗146亩,实现“地等项目”;确保出让经营性用地22宗626亩,力争再出让5宗122亩,滚动做地18宗694亩,实现“以储保供”。探索留用地集中开发新模式;扎实推进康桥园区、毛竹山区块有序开发;深化石塘园区合作开发,打造市属国企与属地利益分享“拱墅模板”,加快智慧网谷涉铁区块转型破题,全力推动沿320国道省市区合作示范区集聚成势。开发低效用地2000亩,盘活存量工业用地340亩,开展低效用地(园区)再开发试点,重点推进城市核心区低效区块“工改工”连片改造,实现产业更新、空间增容、环境重塑、工业上楼、亩产倍增,打造杭叉、杭轴等若干低效工业用地提升改造“拱墅模板”。
(五)擦亮运河名片,彰显生态人文独特魅力
13.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重要论述,打造文商旅体融合拱墅样本。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文化+数字、消费、青春”多维度品牌矩阵。开展运河申遗10周年活动,办好大运河国际文化论坛、大船国际戏剧节、长三角水上运动节、大运河诗歌节、大运河庙会、大运河非遗花伞市集、半山立夏节等主题活动。建设大运河文旅生态廊道,推出大运河南端水上黄金旅游线,打响CityWalk城市漫步品牌。做强如梦上塘、杭州X秀等演艺IP,举办演艺演出2万场次以上。写好市井宋韵文章,启动古运路“大运美街”、胜利河美食街改造提升,开通环大运河周末双层公交巴士,推动桥西直街、小河直街、大兜路、祥符桥老街等运河街区一体化,形成有影响力的大运河沉浸式文旅体验区。开放大运河杭钢公园,构筑世界级工业文化新地标。打造武林门码头“中国大运河景区南大门”,牵引运河湾国际风情港打造文商旅融合综合体。打造运河南博物馆群落,全域博物馆数量增至30家以上,加快形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持续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影响力和美誉度。
14.放大亚运长尾效应。围绕杭州打造国际“赛”“会”之城战略,积极创建体育现代化区,打造浙江省赛事集聚区拱墅样本。突出亚运场馆利用产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完善赛后利用“一馆一方案”,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综合发挥经济效应。聚焦曲棍球、电竞、霹雳舞等运动项目,招引更多国家级赛事单项训练基地落户,申办国际重量级电竞赛事、FIH世界曲棍球超级联赛、国际三人篮球杭州锦标赛、京杭大运河水上对抗赛等国内外顶级单项赛事,培育本土赛事活动和职业体育俱乐部,打造品牌赛事之区。推动武林广场、新天地亚运观赛空间成为城市公共会客厅,打造多元化体育惠民场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提升至2.95平方米。加快杭钢河体育中心等一批项目落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180场以上,基本形成“10分钟健身圈”。
15.厚植秀美生态底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造“美丽拱墅”样本。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成果,实施河道生态治理、清淤5条(片区)、闸泵站维修养护5座、新建沿河生态廊道15条。全域Ⅳ类及以上水质占比97%以上,省市控断面水质保持Ⅲ类以上,全力重夺治水“大禹鼎”。扎实做好城市道路、建设工地扬尘管控,PM2.5平均浓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以下。开展省级环境健康友好创新试点,争创三星级“无废城区”。完成18个街道“宁静小区”推广,通过国家试点验收。开展城市绿地专项规划,探索绿地开放共享机制,新增绿地35万平方米、绿道10公里以上。落实“林长制”,稳定保持森林覆盖率24.5%、湿地面积469.6公顷。创建垃圾分类省级示范小区90个。制定区级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实现18个街道“红旗班”模式全覆盖。
(六)坚持民呼我为,打造普惠优享幸福家园
16.做强做优教卫品牌。锚定“打造全省教育最强区”目标,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加强与省委党校合作,打造“信仰教育”拱墅样本。深化与中国教科院办学合作,促进义务教育减负提质。依托国家级空间科学应用科普基地,办好校园科技节,培育一批全国校园科技特色学校,建好6所“大运河少儿学堂”。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支持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深化区属职校产教融合,推进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科学规划优质教育供给,建成学校4所,新增学位5600个。深化健康拱墅内涵,推进省基层卫生综合试验区建设,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市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推进青少年中医近视防控国家试点。建成新华国际医院一期,启用省肿瘤医院重离子医学中心,推进邵逸夫医院质子治疗中心落地,提升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家。完善慢性病医防融合一体化门诊全周期管理,打造特色专科10个。建立青少年心理危机预警、干预和转介机制。全面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评。
17.提升宜居生活品质。加快安置房及配套建设,竣工百井坊、甘长苑等项目,回迁安置3801户,全面完成“四村”2723户居民回迁,实现城中村改造在外过渡户基本清零。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与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相结合,实施48个旧改工程,创建22个未来社区,完成小区二次供水改造60个、加装电梯200台以上,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100套(间)。聚焦自然空间、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三大维度,打造“智慧网谷”“千年古运·共富明珠”“数智潮城·活力新生”3个特色风貌区。提升无障碍环境,创建省级无障碍社区3家。试点开展老旧小区物业维修资金补建,实现物业费标准提级、物业企业评价激励两个“全覆盖”。创建“美好家园”示范小区10个,继续走在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