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全力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引领区”,新建5G基站1000个以上,培育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场景60个以上,完成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100家以上。加快推进“北方算谷”建设,推动华为区域总部、沈阳仪表院总部等数字经济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推进数字机器人东北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鼓励支持企业数据资产入表,确保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突破500P,全区数字经济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5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5%以上。
加紧培育新质生产力。实施新质生产力发展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字号”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推进增产扩产转型升级项目50个以上,完成工业投资80亿元以上,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占比突破55%。加快培育未来城市、未来信息技术、未来健康三大产业,积极抢占智能传感器、生命科学、元宇宙等新赛道,率先布局脑机接口、基因和细胞诊疗、智慧城市等未来产业,推动新松虚拟现实、美行自动驾驶高精地图在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
(三)重创新、增动力,助力高水平自立自强
主动对接和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力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
完善“科技城”功能。推动科技城核心启动区由建设为主向建设与运营并重转型,基本实现启动区道路、管廊、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公园、水系等生态基础设施竣工交付,启动科技城东片区建设开发,提前谋划公共服务设施运营机制与盈利模式,确保智慧之云、科学家工作坊、科技街区、科技学校、东北大学创新港等平台交付运营。加快“一谷七园”建设,确保落地项目200个以上、产业投资100亿元以上。
突出“实验室”作用。开展重大创新平台筑基行动,确保辽宁材料实验室二期制备加工中心交付使用、辽河实验室新址入驻,全力建设材料国家实验室沈阳基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项以上。开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加快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竣工交付,确保未来工业互联网试验网预研验证,完成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装置方案编制。开展产业创新平台提升行动,鼓励沈阳创新设计研究院争创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支持引导更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各类研发创新平台达到400家以上。
壮大“生力军”规模。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年内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过4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000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超过800家,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8000家。实施精准引才工程,挖掘储备“带土移植”项目30个以上,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人才家园服务综合体,完成4条高品质青年友好型街区建设,建成储备人才公寓1000套以上,全力以赴厚植爱才、育才、留才生态。
构筑“梦想家”舞台。实施孵化器升级工程,推广“双创+大企业”模式,全年各类双创载体达到90家以上、孵化企业6000家以上。实施科技金融精准对接工程,加快科技城“金融岛”建设,推动盛京基金小镇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全年入驻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50家以上,私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0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2家以上。实施产学研合作工程,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新增中试基地3家以上,围绕涂胶显影、纳米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揭榜挂帅”项目20项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70亿元。
(四)谋改革、扩开放,深度融入都市圈建设
更好发挥改革开放相互促进作用,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强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政务审批效能,建立覆盖全域的数字档案系统,依申请类事项100%容缺审批、100%网上可办、100%综窗受理、100%联批联审、100%“最多跑一次”,坚定不移向“办事零见面、审批零材料、服务零距离”目标迈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扎实开展营商环境问题“万件清理”和诚信履约问题专项治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转移转化,确保高新中央法务区揭牌运营。夯实服务保障体系,扎实开展“领导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专项行动,建立企业管家团队,扫清项目落地和企业生产障碍。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提升行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强化国资数字化监管,引导企业积极参与重点板块开发与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全部区属国有企业实现盈利。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抓好土地资源存量盘活,扩大工业“标准地”出让试点,推动中央及省、市政策“三直一快”落实到经营主体。全面优化机构职能体系,稳妥完成地方机构改革,加快高新区法定机构改革和棋盘山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社区,确保“接诉即办”办结率达到95%以上。
培育壮大民营经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扎实推进“育苗护苗”工程,健全民营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确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突破200家。加大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开展知识产权“百企千人”服务活动,推出“浑融贷”专属金融产品,力争民营经济工商登记注册主体突破12万户。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升级完善“浑南蓝空间”,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尊重企业家、保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支持共建沈阳都市圈,推动沈阳高新区与临空经济区、沈抚示范区产业共链、设施共建、平台共享。深化央地合作与京沈对口合作,加快国家管网集团东北区域总部等4个项目建设,力争中航工业民用航空先进制造基地等38个项目尽快落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支持维保维护、工业设计领域企业抱团出海,推动中俄经贸中心北方总部落地,加快中日、中韩、中俄等开放园区建设,新增外贸“破零”企业20家以上,带动进出口额增长5亿元以上,确保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两位数以上增长,为辽宁打造东北亚开放合作枢纽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