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林特色、现代纺织业、医疗健康“3个优势产业”高效发展。提升农林产业发展能级。积极鼓励引导镇村立足本地特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精心谋划“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拉长特色种养业链条。蓝莓、蓝靛果种植达到7712亩,黑木耳500万袋。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引导企业从化纤、织造、印染等各环节入手,侧重提高工艺、设计和装备水平,着力招引、培育、发展上下游企业,逐步打造完整纺织产业链,推动发展品牌战略,提升附加值产品比重。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依托市里搭建的“伊药云”数字平台,促进产销对接,深化产业融合,抓好野生药材抚育基地建设,全年预计中药材种植5.7万亩。
推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4个新引擎”赋能发展。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投资数据标注业务中心项目落地达产。深化运用“互联网+”,巩固发展电子商务,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全域普及5G,力争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做大生物经济。推进志有森林食品、鑫丰生物科技等项目建设,推动生物科技成果转化,预计全年实现生物经济产值增长11.7%以上。做强冰雪经济。抓住“后冬奥时代”机遇,制定“冰雪+体育”经济发展计划,充分发挥“全国青少年冰壶培训基地”载体作用,以“体教结合”的专业服务供给,深耕冰雪体育运动。提高速滑、冰壶项目教育训练水平,打造“全国冰壶品牌赛事示范区”,促进“冰雪+森林+体育”高度融合,让冰雪产业“冷资源”,成为友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产业”。做优创意设计产业。围绕“创意设计+品牌”理念,设计系列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引擎项目,提升企业研发设计和生产营销能力。预计全年实现创意设计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5%以上。
(三)聚力项目为先招商为要,在实施有效投资攻坚上开创新局面。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项目是现代生态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必须以“超常之法”抓实高质量项目建设,形成对改善供给、拉动增长的“乘数效应”。
抓实项目招引。聚焦补链强链。围绕接长做优“三篇大文章”产业链,一手抓“链主”“龙头”企业引进,一手抓关键环节企业和配套企业,形成项目招引的“葡萄串”效应,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在延链补链中提升竞争力,在铸链强链中优化结构调整。聚焦招优引强。明确“一二三”目标思路,健全完善《2023年招商引资指标分解表》和招商引资线索项目库,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发挥企业“链主”作用,推行区级和企业联动双招双引,靶向引进核心企业和重大项目。聚焦开放合作。筛选、包装一批我区产业发展急需、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大项目,组建专业招商分队,与茂名市电白区高频次对接,增强选商引资针对性,提高项目招引成功率,实现借力发展。全年力争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
加快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总投资10.7亿元的1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年度完成计划投资3.12亿元,其中,5个基础设施项目投资1.85亿元,4个产业项目投资1.12亿元,1个民生项目投资0.15亿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同步推动溪水产业带浆果种植及精深加工、有机乳酸菌酸菜酱菜生产、成钧中草药加工厂建设项目投产达效。
强化项目服务。坚持专班保障,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六定责任”和“八大机制”格式化要求流程,落实好“1+1+1”包保、同频审批、“六个督促”推进机制。强化资金保障,打好预算内投资、债券资金、金融资本“组合拳”,有效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加强协调服务,紧盯重点项目,及时解决用地、用工、用能等堵点难点问题,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四)聚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开创新局面。按照“农业做精做优、林业做大做强”的思路,坚持向林下和林辅用地要空间,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向一二三产融合要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促进农业提标增效。大力推动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2个。稳定畜牧业产能,做大做强生猪、牛羊、蛋鸡、冷水养殖等富农兴村产业,推广肉牛和生猪育种1万头以上。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面推行“田长制”,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管制耕地用途,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确保粮播面积稳定在12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500万斤。
促进农村宜居宜业。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新建改造农村户厕21座,农村污水处理率达30%以上,推动农村“净”起来;开展乡村绿化提升工程,突出“四旁”及空闲地,见缝插绿、能绿尽绿,绿化面积达到41.5亩,推动农村“绿”起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后管护“五位一体”模式,拓展管护领域,延伸服务链条,真正实现农村环境由“一时美”变“一直美”。
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健全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稳定现行帮扶政策措施,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群体,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发挥企业带农联农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模式,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兴农业经营主体4个。丰富“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新型业态,打造溪水农家院一条街,培育一批乡村旅游人才,提升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等农旅融合产品质量效益。力争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占比达70%以上。
(五)聚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在地企融合共联共建上开创新局面。坚持以改革增内力、以合作借外力、以优化营商环境添动力,全力激发内拓外联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