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做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质文章。围绕打造稻米、肉牛、白鹅、长白山特产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实施29个精深加工产业项目,推动农畜产品向食用、药用、保健等方向拓展延伸。打响“吉品贡”旗舰品牌,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10户,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产业产值增长5.2%,着力打造面向全国的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七是做好旅游文化产业融合文章。实施冰雪避暑“双轮驱动”,打造国际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名城。突出发展冰雪产业,瞄准世界顶级目标,继续实施北大湖整体开发项目,完成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扩建一期工程,同时再推动一批标志性滑雪示范区项目落位,加快建设世界级超大体量滑雪度假区、客流量中国第一的单体滑雪场、中国首个百万人次超级滑雪区。推动冰雪装备产业园建设提速,在招引国内外一流企业进驻上实现新突破。高质量办好冰雪峰会、冰雪论坛、雾凇冰雪节等活动,争创国家越野滑雪训练基地,打响 “玩冰雪到吉林”品牌,着力打造世界顶级冰雪旅游目的地。突出发展全域旅游,深耕满族发祥地、朝鲜族民俗、打牲乌拉、东北抗联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实施36个文旅项目,培树一批休闲旅游街区、工业旅游基地、红色旅游示范带、文化产业园区等特色文旅品牌。支持丰满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完善“互联网+旅游”功能,全市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5%和25%以上,着力打造国内休闲度假康养胜地、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
八是做好现代服务业提档文章。深入实施服务业22项重大工程,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加快实施多式联运供应链、智慧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创建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着力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组织银企对接活动30场以上,为企业提供银行贷款850亿元、产融合作平台融资400亿元、应急周转资金12亿元以上,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人力资源培训等业态,实施高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园、北方农业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升级。抓好东市步行街、河南街业态提升,开发美食不夜城等消费新场景,开展特色消费促销活动200场以上,打造夜经济聚集区和智慧商圈。支持传统商贸企业拓展线上业务,培育一批新电商示范企业和直播基地,全市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长5%。跨境电商综试区入驻企业突破60家,交易额实现3000万美元以上。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夯实项目支撑。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40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0个、10亿元以上项目40个,产业项目投资占比达到60%以上。瞄准一般债、专项债、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支持领域,围绕“六新产业”发展和“四新设施”建设,谋划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00个。持续开展产业链招商,新签约重点项目150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
(二)全力以赴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着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为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蓄势赋能。
一是加快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支持吉化、吉林化纤等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联盟,新增3个众创空间(孵化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吸引域内外创新企业、科技资金、先进技术向我市集中集聚。持续加强产学研协同。大力提升吉林科创中心综合服务能力,依托吉林大学吉林市研究院建设企业研发机构30个以上,加快打造生物诊断试剂研发等3个科技创新平台,支持苏州医工所吉林市工研院建设生殖健康产业园和生物检验检测中心,推动高性能碳纤维、热塑性树脂上浆剂等研发成果尽快转化。持续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户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0户以上,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户以上,重点培育3户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为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东北师大实验学校、东山实验学校初中部等项目,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750个。巩固扩大“双减”成果,深化“阳光教育”行动,建设“云上大学区”,加快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促进中职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加强职业院校“双高”建设,创建省级特色高水平中职学校8所,实施县级职教中心扩建项目2个,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深化校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联合建设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成立校企协作体30个。助力高等教育科教融汇发展。支持驻吉高校扩大办学规模、加速向“双一流”迈进,加快建设东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研究院、北华大学智慧冰雪研究院,促进高端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协同创新。推动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扩容、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开工建设。
三是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围绕产业出政策,建立健全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的引才育才机制,努力把吉林市打造成为人才向往之地、用武之地、汇聚之地。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职称评聘等激励制度,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化,全面落实人才创新创业资金和优惠担保贷款等扶持举措,着力提升人才安家补贴、养老保障、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等待遇水平,努力营造全社会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加大引培力度。建立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特殊通道,举办各类线上线下引才活动150场,新增1万名以上高校毕业生在吉就业,做优做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师徒工作间”“江城工匠”等品牌,努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吉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