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动摇,认真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果断应对突发疫情,市防指科学研判、扁平化指挥,全社会凝聚同心抗疫强大合力,迅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全力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刻汲取9·29安全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深入开展非煤矿山、危化品、城镇燃气、特种设备、建筑施工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保任务。全力推进信访维稳工作,专案专班推动矛盾排查、化解,越级访案次、人次实现双下降,国省交办的“三本台账”案件动态化解率位居朝阳前列。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治安案件、暴力犯罪案件大幅下降,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持续加大“两行”不良贷款清收挽损工作力度,累计完成清收7.2亿元。
(九)一年来,我们始终在转变作风、提升效能中加强自身建设
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履行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廉政建设持续加强。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开展“大讨论”活动,切实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国务院大督查、省委巡视等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32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52件政协提案建议全部办结,代表委员满意率100%。坚持发扬“拼、抢、争、实”精神,形成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工作落实体系,政府系统干部队伍的政治素养、宗旨意识、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不断加强。
此外,审计、统计、供销、气象、双拥、妇女儿童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也都得到了全面加强。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大事多、难事多、突发事件多,取得这样的成绩殊为不易,凸显着市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正确领导,蕴含着历届政府班子的励精图治、团结奋进的责任担当,凝聚着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同心同力的为民情怀,挥洒着全体干部群众昂扬向上的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工作的全市各族人民,向关心支持凌源发展的老领导、老同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情系凌源、支持凌源的各驻凌单位、驻凌部队和武警官兵,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是高质量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自身优势和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相对缓慢;二是缺少产业牵动力强、税收贡献大的优质项目,企业产品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市场竞争力还不强;三是数字赋能作用未充分显现,还需进一步深耕、开拓;四是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加之政策性减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下降;五是个别干部履职能力、斗争精神还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安排好明年工作意义重大。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及省、市工作部署和市七届党代会第二次会议安排,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强化数字赋能,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持续改善民生,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四个聚焦、四个争做”,为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凌源篇章起好步、开好局。
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担当作为,全力续写振兴发展新篇章
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凌源经济高质量发展。
—狠抓平台建设。突出经济开发区发展主引擎作用,着力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创新驱动和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示范县,力争进入全省开发区前10名。完善园区功能,确保“两纵两横”路网竣工通车,争取专项资金1.5亿元,建设氢能产业园道路、雨污管网等基础设施。落实土地要素保障,为园区重点项目保障2000亩以上建设用地。推进中庆、三星石墨烯标准化厂房投入使用,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突出农业产业园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花卉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完成研发中心、集配中心、永生花加工、锦城花卉基地二期等项目建设。推进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大学院所深度合作,建设花卉领域专家工作站3个以上,力争设立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抢抓“两区”建设机遇,聚焦产业招商图谱、按图索骥,将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作为主要攻坚区域,主动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辽洽会”“农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国际国内经贸、招商活动,积极招引高新技术、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项目,做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无人机、激光产业园等重点产业的“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年计划引进5000万元以上高质量项目100个以上,其中开发区确保引进70个,每个乡镇街至少引进2个。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在主动融入京津冀“双向融通”对接上下功夫,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加快推动通道、产业、平台、市场对接,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资本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把区位优势转化为融入优势,真正变单向融入为双向融通,变承接“挤出”效应为共享“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