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优质项目就是明天的竞争力。我们一定要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助推全市经济行稳致远。
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持续开展“项目落地年”活动,实施100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确保开(复)工率90%以上。压实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发挥“项目管家”服务职能,常态化开展下沉式现场办公,全力纾解堵点难点,力促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效,营造抓项目、促赶超的浓厚氛围。
全面强化要素保障。紧盯项目谋划建设全周期、全流程关键节点,提高审批效率,做实前期工作。把准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立足拼抢争实,提高“三争取”成功率,确保到位上级资金130亿元。大力支持民间投资,多措并举盘活存量资产,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全力保障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切实提升承载力和吸引力。
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坚持“内生”与“外引”并重、提质与增量并举,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及考核办法。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两城三区四基地”等重大战略,深度谋划储备一批重点项目,着力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创新招商方式,开展集群式、园区式精准招商,实现签约项目220个、落地项目150个,引进国内实际到位资金和转化固定资产投资均增长10%。
(二)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增强宜居宜业新辽阳建设驱动力
产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我们一定要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开展“揭榜挂帅”科研攻关,促成科技成果转化70项。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支持高新区创建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加快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30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雏鹰瞪羚企业25家。积极引进“带土移植”人才团队。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落实落细国家和省、市助企纾困政策,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设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和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政银企”对接,鼓励银行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投放规模。优化市场主体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严格落实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双十条”,切实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亲商爱商护商浓厚氛围。培育指导上市后备企业,力促成远矿业在北交所上市。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
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出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着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老字号”由“硬”变“软”。召开“老字号”智能化转型升级大会,实施重型内燃机曲轴、汽车稳定杆等12个技改项目,加快智能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推动“原字号”由“短”拉“长”。力促乙烯能效达标改造、可降解塑料等项目早日落地,实施尼龙66、水性环保涂料中间体等10个重点项目,不断增强芳烯烃及精细化工产业支撑作用。着力推进喷涂铝型材等11个项目建设,积极引进世界500强钢铁企业,大力发展铜基电子材料,力促高纯镁砂产能置换项目竣工投产,提升金属材料精深加工产业丰厚度。推动“新字号”由小做大做强。加快“数字辽阳”建设,支持企业争创省级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智慧城市大脑9个应用场景。加速碳化硅封装、聚酰亚胺等生产线数字化、自动化进程,持续推动硼-10酸等新材料产业扩能改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文旅康养服装轻纺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挖掘文旅资源,开发20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培育10个市级文旅产业基地,推动弓长岭区争创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支持实体商业转型融合发展,引导佟二堡皮装裘皮、小北河袜业、中南数字广场等产业基地壮大直播经济。健全城乡流通体系,新建改造农产品连锁超市5家。扩大养老、托育、家政等高品质服务产品供给。稳定居民住房消费预期,强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引导企业通过差异化供给满足住房多样化需求。举办车展、购物节等展销活动,积极发展“夜经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增效。
全面推动绿色转型。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节能减排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全民绿色低碳行动。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积极引导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加快发展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高效推进光伏发电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力争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5户。
(三)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增强宜居宜业新辽阳建设保障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一定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高质高效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新增林下经济1500亩。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20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6.6万亩。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施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80个,加快4个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支持灯塔市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情。
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改造灯塔灌区、柳壕灌区。新建维修改造各级公路261.3公里、桥梁69座,建设“一事一议”村内道路240公里。高标准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统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一乡一策”、“一村一策”推进农村改厕,创建美丽宜居村5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