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持不懈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传统产业发展全面赋能。烟草业。重点加快烟草产品结构升级,提高一、二类烟占比,同步推动生产量和重点市场销售量稳中有升,力争实现产值翻番。矿产业。科学开发各类矿产资源。支持紫金矿业产业链集群建设,推进有色金属加工业智能化升级。纺织服装业。发挥边境县市重点园区、重点企业载体功能,合理布局纺织服装产业,推动产业链向原料、市场两端延伸。木制品加工业。立足国外资源引进和区域资源挖掘,建设中国敦化实木制品名城和珲春东北亚国际木材交易中心。
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建设论英雄、定奖惩、聚合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夯实“产业强州”之基。创新项目推进机制。紧盯重要行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实施全要素保障、全过程管理、全链条跟进、全方位服务,提高项目开工竣工率、投产达效率。提升项目谋划质量。准确把握“两新一重”等国家投资导向,围绕“六新产业”,新上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条长、投资回报高的大项目,建立梯次跟进、滚动实施的项目储备库。抓好政府债券项目策划和包装。推动纳入国家盘子的重大项目尽早转化成有效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精准招商、团队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谋划组织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投资促进活动,突出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央企、民营500强企业,发展飞地经济,为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增量。
全力激活产业发展要素。调动一切资源,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拉动消费增长。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工程,培育一批限上、规上服务业企业,壮大一批“老字号”零售实体,打造一批延边特色餐饮品牌,扶持一批“夜经济”街区和网红经济平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实施科技创新。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和省科技成果转化“双千工程”。激发企业科技创新能动性,深化产学研结合。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强与延边大学全领域合作,推动与中科院在长机构、清华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大、吉林农大等合作取得新进展。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快专利引进转化。强化人才支撑。创新户籍、社保、创业就业等政策,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用足各项人才政策,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发展本土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新业态人才团队。探索建立域外技能人才常态化便利化引进机制。做实金融服务。深化财税金融领域改革。聚焦实体经济,落实新的减税降费、助企纾困等政策,加大产业发展基金、工业和服务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贷存比提高,持续增强金融服务效能。
(二)打造开发开放新前沿。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并重、沿边开放和内陆开放并举,高水平实施“开放活州”战略,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推动敦化至牡丹江高铁、珲春至东宁铁路建设和汪清至图们铁路电气化改造,实施长图线扩能改造、延吉站迁建和安图城区段改线,谋划龙井至长白山旅游铁路项目。开工建设汪清至牡丹江等3条高速公路、16条国省干线。加快延吉新机场建设和敦化、珲春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启用和龙金达莱通用机场,打造“一主多辅”机场群和东北东部航空枢纽。推进“滨海2号”国际交通走廊建设,复航至日、韩的陆海联运航线,稳定发展内贸外运。加大空中航线开发力度。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海关监管结果互认等工作,促进通关便利化。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物流、“丝路电商”。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开发区承载功能,深化人事和薪酬制度改革,引导错位发展,提高单位产出效益,增强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加快延龙图新区建设。争取设立延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吉林自贸区延边片区以及国际物流合作区、国际旅游合作区等新平台,促进珲春跨境电商综试区、延吉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珲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构建全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体系和跨境合作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延边发展“蓝色引擎”。深化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持续推进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开发。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机遇,提升与日、韩等国家合作水平。深化与宁波、长春等地对口对接合作。积极融入哈长城市群,有效开展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国内重点区域经贸合作。
(三)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新表率。科学践行“两山”理论,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谱写美丽中国“延边篇章”。提升生态产品价值。探索建立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落实“双碳”战略,抓好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构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体系,做好黄牛下山、工矿企业退出等工作。加快重点国有林区绿色转型步伐,壮大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康养等产业。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先行试点和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抓好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构建“一区一廊三带多点”生态安全格局。全面推行林长制,深入实施“十年绿美吉林行动”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河湖长制,抓好吉林万里绿水长廊项目建设,构筑人水相依、和谐共生的水生态环境。实施田长制,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四)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步。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抓紧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全力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发挥产业带动作用,强化综合保障兜底,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强脱贫县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稳定粮食总产量和播种面积,持续提高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水平。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四二一”工程,做优做强“八大特色产业基地”和“八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着力解决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做好“两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工作。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乡村,留住延边各族人民的记忆乡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强化住房、安全饮水、电力、通信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新增农村卫生厕所3万户。开展乡村建设示范村镇创建。争取50%以上行政村达到“千村示范”创建标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宅基地等配套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力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