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农业提质增效战。抓牢粮食安全生产。确保农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3.9亿斤以上。全面深化黑土地保护,积极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农机深松等先进农业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加快发展棚膜经济,力争棚膜产值达到1.04亿元。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和“秸秆变肉”工程。构建“基地+农户+企业”产业链模式,促进“种养加”三位一体综合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农产品加工值实现60亿元,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5%、增长率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坚决打好三产扩规突围战。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立足我区文化旅游资源好、潜力大优势,编制《山叶石旅游发展产业总体规划》,形成“山叶石”旅游产业带。做实文化旅游,创建叶赫那拉文旅融合示范区,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让“一日游”变为“过夜游”,打造“吃住玩游娱”为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做大红色旅游,配合市文旅局推进塔子山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做活冰雪旅游,抓住北京冬奥会契机,挖掘冰雪运动和体育旅游资源,推进北大岭滑雪场建设,实现“白雪变白银”。做精乡村旅游,扩大红果采摘节知名度,提升“卧龙人家”民宿群品牌影响力,让铁东成为游客向往之所、乐游之选、流连之地。完善现代物流布局。聚焦打造南北对称两大物流集散中心目标,强力打造南城新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和万邦农副产品物流园,加大万邦东北农产品物流中心二期、万通建材物流市场、四平街综合体、京邦达智慧物流园等物流项目建设力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促进消费增长。推进欧亚综合体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假日经济、节庆经济、夜间经济,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三)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筑牢发展支撑
城乡面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我们将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持续强基础、补短板,让城乡更有底蕴、更有品位、更有温度。
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加大维修破损人行步道、疏通城区市政管线等工作力度。继续提高清扫保洁标准,确保主次街路、居民小区达到“五净三根清”要求。加快老旧小区改造进程,推动物业属地管理。加强数字化城管应用,推进“城市管理120”建设,努力让城市更宜居。
强化城市精细管理。下足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细节管理,推动执法力量下沉,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城市广告、渣土扬尘、油烟污染等常态化治理,解决好垃圾乱倒、摊点乱摆、道路乱占、车辆乱停等“脏乱差”问题。
擦亮乡村靓丽底色。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完善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和考核监督办法,确保村屯日常环境整洁。深入开展厕所改造、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建设,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纵深发展。加强“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活动,创建“三A”级标准示范村5个、千村示范村7个。实施村屯绿化美化行动,绿化村屯5个、面积300亩。
(四)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厚植发展优势
绿水青山是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我们将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让铁东的蓝天常在、碧水长流、美丽与发展同行。
巩固拓展污染防治成果。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持续推动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夯实河长责任,推动“清四乱”行动向农村湖泊延伸。健全完善畜禽粪污收集转运处理体系,加快55个畜禽粪污收集点建设,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继续完善三个污水处理厂后期手续,确保全部实现稳定运行。常态化开展秸秆禁烧、餐饮油烟等专项治理,推进农药化肥减施增效,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以做好迎接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为导向,举一反三,建立监管长效机制,深化污染源头治理。严格落实“三线一单”要求,巩固提升河长制成效,建立完善田长制制度,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统筹加强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实施卧龙泉水土保持观测站项目,建设中西部农田防护林370亩,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制定实施路径,确保如期兑现节能减排承诺。强化能耗“双控”刚性约束,加大限制类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快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倡导低碳生活与绿色消费方式,让绿色办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成为自觉行动。
(五)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释放发展动力
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将坚持以深化改革破解瓶颈、以科技创新培育优势、以优化营商环境汇集要素,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推进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耕作制度变革,大力推广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带地入社等多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册外地”规范管理改革,推动集体资产30万元以上村全部实现折股量化。深化开发区薪酬激励制度改革,保障职工切身利益。深化平台公司改革,强化国资监管,做优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围绕现代农业、特色装备、食品加工、基础化工、医药健康、冶金建材六大重点产业,创建产业和产品创新平台,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逐级晋升机制,形成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助推吉春制药、拓华生物等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生金”。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智能化工厂、专精特新型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