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强化创新驱动,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突出科技创新、数字赋能和人才支撑,引领全面振兴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攻坚。持续实施科技攻坚三年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继续推行“揭榜挂帅”,实施重点科研技术攻关100项以上。深化与哈工大、燕山大学、省农科院等战略合作,更好发挥驻齐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打造重点科研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引进转化科技成果75项以上。深入实施创新平台培育计划,培育创新平台20个以上。支持中国一重等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导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加快高新区精密超精密制造主题园区建设,协同推进哈大齐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发挥高新智谷孵化器龙头带动作用,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个,全年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300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60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以上。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生物经济。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工业数字化改造,培育市级以上数字化(智能)示范车间5个,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示范标杆企业10户,上云企业达到600户;实施数字农业建设工程,建设农业超脑1个、数字产业园3个、数字示范县3个、数字农(牧)场18个;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进数字鹤城产业园、5G视商科技产业园发展,发展智慧物流,推动传统商贸流通数字化转型。加快电商示范县(区)建设,推动食品农产品上行销售。加快推动5G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建设工业互联网核心数据中心,创建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二级节点城市,引进培育数字产业市场主体30个以上。制定实施《生物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和生物能源产业,加快培育千亿级生物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申报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推动形成以富裕医药产业园、讷河生物技术和化学制药园、昂昂溪化工产业集中区为依托的原料药“一地三园”发展格局;加快生物制造产业链条纵向延伸,重点推动富裕益海嘉里酵母、谷氨酸钠等生物技术项目加快建设,推动龙江阜丰苏氨酸、赖氨酸等生物制造领域企业技改提质、扩产提量;加快生物农业领域技术开发,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富尔农艺等院所企业,加快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生物种业合作机制,全力打造龙江华牛品牌,推进A2奶牛筛选培育,健全畜禽育种技术体系,努力实现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和市场化突破;加快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推动克东瑞源、甘南蓝天生物质制气实现商业化运行,生物质压块站转化利用秸秆140万吨以上。
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坚持以改革激发活力,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或离岗创办企业和参与项目合作。坚持以平台集聚人才,实施高技能和专技人才振兴计划,做优做实“十大基地”。坚持以“头雁”引领雁阵,健全柔性引才长效机制,集聚一批战略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坚持以需求主导布局,健全技工院校多元办学格局,优化校企合作,实施精准技能培训,提高订单班比例,技工院校招生超过5000人。坚持以开放视野引才,有效落实人才政策,全年吸引大学生等各类人才1万人以上,努力打造全省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集聚区。
(六)优化提升辐射带动功能,扎实推进东北地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围绕打造“五大中心”,强化功能布局、城乡融合、区域协调,持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力。
优化功能,提升品质。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六区一体化”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加快城市防灾减灾、防涝除涝、市政设施改造和交通水利工程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韧性城市。提升城市品质,推进街区公园建设,打造特色步行街,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培育业态,做强城区。推动南苑新城建设,打造城市新中心新地标,推动由“单核心”向“双核心”的城市布局形态转变。发展“六区一体化”经济圈和社会服务圈,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增强“五大中心”辐射功能。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增强城区经济龙头引领力;以“1+4”全域旅游发展为牵动,培育文旅商贸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统筹推进市域现代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骨干企业建设,打造区域市场集散地;推动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妥引进民办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满意度和辐射力;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提质扩量,壮大县域。突出主导产业工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粮—食”“粮—药”“肉—食”“奶—乳”和新能源开发方面的“源网荷储”五个一体化,做优做强县域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工业强县。突出特色产业规模化,大力培育乡村市场主体,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发展一批财政强镇。深入实施GDP百亿县区、工农业总产值十亿乡镇和亿元村培育行动,培育更多全省十强县。
综合施策,集聚人口。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政策,以宜居宜业带动人口集聚。加快城区产业发展和就业开发,创造稳定就业岗位,吸引更多人口入住城区;强化以县城为牵动的城镇群建设,促进重点城镇、特色小镇全面升级,扩大城镇人口规模;破除人口体制障碍,落实生育激励保障政策和居住证市民化管理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七)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生态美丽鹤城。以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