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5%。
——发展环境更有温度。以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为目标,全力推进“环境立区”,深化机构改革,理顺体制机制,优化办事流程。完善硬件设施,全域升级社区政务服务驿站,形成“10分钟政务服务圈”,打造为民服务“会客厅”。到2026年,成为全省营商环境最优区。
——经济发展更有质量。以增强经济实力为核心,全力推进“产业兴区”,把现代金融、文旅融合、商贸物流培育成经济增长新引擎,巩固提升消费市场,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和数字经济创新园区晋位升级。到2026年,建成全市总部中心,升级省级特色街区,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
——创新活力更加充沛。以深化制度、科创、文创为主线,全力推进“创新活区”,形成首批制度性创新成果。科技创新要素加速汇聚,“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累计转化落地创新成果24项,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家。深挖古城文化内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到2026年,争创全省文化强区和创新型县区。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全力推进“富民安区”,教育、医疗、就业、住房、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更趋完善公平,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税征收“三个口袋”更加充实,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6年,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区,打造全市民生保障高地。
各位代表,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依法履职的开局之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左右。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工作:
(一)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坚定不移抓项目。常态化开展项目年活动,实施重点项目35项,构建闭环服务体系,力促中天书香庭院等18个在建项目竣工达效;加快万隆D1-2等4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城市客厅等13个规划项目成熟落地;推动城南13号地等地块出让开发;同步谋划一批储备项目,形成梯次推进格局。
千方百计促招商。强化全员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招大引强、聚新培优。力争盘活5个闲置楼宇、5万平闲置商网,推介联系60个项目,实现16个项目签约落地。加强与南通对口合作。多元化发展飞地经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沈阳现代都市圈,引导富华、易发式电气等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对外贸易稳中提质。
(二)以产业调整为主线,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鸿飞金融中心、浩瑀金融中心二三四期建设,培育证券、保险、信托、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现代金融业态,发展资产评估、信用评级、会计审计、法律咨询等专业机构10家以上,巩固全市金融中心地位。鼓励本土企业拓展电商业务,新增以5G通信、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企业2家、云上企业1户,打造具备延链、补链、强链功能的高成长型项目3个,培育省、市级电商直播基地3个,初步形成现代商贸物流体系。放大58科创新经济产业园优势,整合优化商务楼宇和闲置资源,引进总部企业15户,努力成为全市总部中心。
做优传统服务业。支持友谊二店、万和城等调整品牌结构、优质运营;盘活原家乐福超市、原金沙洗浴等闲置资源重装开业;做好原兴隆大家庭、原中南购物中心等闲置楼宇招商洽谈,拓展商圈布局。加快西大街省级商业步行街、白塔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步伐,促进业态集约集群集聚发展。繁荣假日经济、夜经济,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医疗、健康等消费性产业,推动城区经济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做精优势特色产业。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行动,完善支持政策,鼓励易发式电气等“老字号”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绿色工厂;支持鸿宇晶体、深圳晶泓达等“新字号”企业技术攻关。联合高校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产教融合。力争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雏鹰和瞪羚企业2家,转化科技成果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9000万元。
(三)以宜居宜业为目标,着力展现高质量发展新形象
用发展眼光规划。瞄准“一厅一轴三区三街两翼”发展定位,立足新一轮辽阳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城市客厅项目,推进东辽阳地区搬迁改造,统筹特色街区建设。有序实施城市更新五年规划,注重留白、留璞、增绿,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塑造“古韵新风”的城市风貌。
用工匠精神建设。探索房屋征收新机制、新举措,强力推进原无线电仪器厂等地块征收进度,加紧完成青年湖东侧等地块收尾工作。计划改造42个老旧小区,绿化净化美化物业化同步跟进。修整6条背街小巷,建设7个居民休闲广场,创建9个“美丽楼院”,评定5家“标杆物业”。配合做好路网建设等工程,提升城市“颜值”,提高城市“温度”。
用绣花功夫管理。以城市管理年和常态化创城为牵动,坚持“互联网+城市管理”,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开展市容市貌等“十大整治”,实施拆旧建新等“五大工程”,推动早夜市等搬迁改造。加强西关商业区、校园周边等区域静态交通秩序治理,缓解停车难、行车难问题。深化数字社区创新,推广网格化管理、保障型物业和楼院微治理经验,组建70支义务巡逻队,设置千名街(楼)长和百名小巷管家,实现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