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创新发展路径。实施“春芽计划”,聚焦细分市场产业链条,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芯片级高端半导体石英坩埚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20个。建立“爆品”“双五”“深科技”等高成长科技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达到50家。建立国家和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梯次培育体系,建设离子液体连续化等5个特色产业中试基地,创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0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鼓励支持万得集团、中信钛业、神工半导体、康泰润滑油等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参与国家和省科技研发重大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0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9.6亿元。
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扎实落实科技政策。发挥驻锦高校科教优势,持续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开展“智联锦城”“智汇锦城”“企业科技特派员”活动,深化与中科院沈阳分院、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院所合作,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锦转化应用。深入实施“锦兴工程”,引进创新创业“带土移植”人才团队20个,打造“平台+孵化器+产业园区”科创体系,让各类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发展好。实施科技金融赋能发展行动,完善科技企业上市培育机制,建立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效发挥金融撬动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
(二)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以开放倒逼改革和以改革倒逼流程再造,关键力量在领导干部。要以改革的思维和开放的意识,坚决破除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体制机制障碍,扎实推进“环境建设年”,切实解决发展中的堵点和痛点问题,以高水平制度创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强化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建设。把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最突出、最紧迫的任务,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和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提高公职人员法治意识、契约意识、平等意识,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用法治手段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构建以诚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依法依规惩戒失信行为,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塑造公正公平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严格落实社会信用条例,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营造讲信用、重信用、视信用为生命的社会氛围。对破坏锦州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人和事,坚决鄙视、坚决抵制、坚决惩治。
推动政务服务再升级。对照国家营商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开展对标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化改革,全面推行“无差别”综合窗口建设,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企业法人事项全部向综合性政务服务大厅集中,自然人事项向基层延伸。推进“一网通办”“一网协同”,以“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为切口,深度推进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电子证照制作率达到90%以上,电子印章使用率达到100%,高频事项实现材料免提交。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一窗受理”,扩大“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实施范围,增加智慧报建等应用场景。建强用好“惠企一站通”,深度破解企业“急难愁盼”。坚决查处“吃拿卡要、不找人难办事、不吃不拿也不办事”等损害营商环境问题。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精准有效的用人、激励、考核制度,深化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和外部董事制度。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分类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商行、村镇银行、农信机构、供销合作社改革。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全面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有序用电及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市与县(市)区财政收入划分及利益分配体制。依规改革各级各类专项资金使用,实现集中归口,发挥规模效益。稳妥做好事业单位改革“下半篇文章”,优化机构设置,推动人员、编制、资源合理配置。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确定市、区两级城管部门管理范围、权力清单、责任边界,实现环卫管理、城管监督网格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依法依规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塑造全域开放格局。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RCEP组织国家地区在产业和贸易合作领域的深入对接,强化与日韩蒙俄经贸合作。强力推动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编制新通道发展规划,深化与新通道各市(盟)合作,共同做大陆海新通道货源及储运能力。加快锦州港30万吨航道改扩建、高天铁路扩能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30万吨级油品码头、20万吨级矿石码头等项目建设。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推动与内蒙古珠恩嘎达布其口岸合作,建设珠恩嘎达布其国际物流园等专业物流园区。拓展深圳前海(锦州)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业务,打造中国北方现货交易平台。在招航引货方面,通过锦州港上岸下海,南下东进联结日韩和东南沿海省份各港口城市,北上西进通达欧洲,实现中欧班列“重去重回”特色运营。力促汽车零部件、光伏两个省级出口基地晋升国家级。完成进出口总额141亿元。
(三)强化“项目为王”理念,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重大项目是我市建设辽西经济中心的重要支撑。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六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建设东北陆海新通道千亿级项目集群,推动高质量项目群滚动接续,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