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6日在锦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王心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8年以来工作回顾
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攻坚克难,苦干实干,锦州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6%,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5.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3%和8.4%。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工业布局越发清晰,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三大攻坚战成果显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5.0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99个贫困村全部销号,义县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坚决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要求,南山垃圾填埋场封场,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强力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空气质量持续向好。积极化解政府系统和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稳妥处置锦州银行流动性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山共建、三河共治”成效显著,东湖公园、南山公园、紫荆山公园提升改造并向市民开放,小凌河滨河路、女儿河滨河路竣工通车。完成辽沈战役纪念馆园区改造、配水池战斗遗址公园修建,市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锦州港航道、泊位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锦州湾机场稳定运营。新改建、维修改造农村公路3451公里,黑山荣获国家“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主城区形成“同城一网、一网多源”供暖格局,辽西北供水锦州配套工程竣工,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高标准完成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任务。新增公办幼儿园39所,集团化办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域提前2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我市被省政府评定为校企合作推进力度大、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市。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标准建成省集中救治锦州中心,医疗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成效明显。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和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锦州市及凌海、北镇被授予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级评价验收,黑山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各位代表!2021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较好地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10%。
(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向乡镇(街道)下放306项权责类审批事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130项基层社区就近办理、613项容缺受理、1123项告知承诺。强力推进“一网通办”改革,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100%,建成电子证照中心、电子印章服务平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60个工作日以内,锦州通APP应用场景逐步完善,“惠企一站通”综合服务平台成为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典型案例。查处破坏营商环境案件69起。减税降费5亿元。新增市场主体2.9万户、“个转企”771户。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市属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取得实效,61户企业经理层实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融资能力得到增强。市及7个县(市)区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北镇完成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第一批国家试点工作。坚持专班推进,农信机构改革、锦州银行后续风险化解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二)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坚持项目为王,专班谋划高质量发展项目100个,总投资2422亿元。坚持“谋、立、推、建”系统发力,完善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出台“两高”项目管理意见,建立动态用能清单,开展重点用能项目在线监测。华润锦州电力、龙宇新材料、中信锦州钛业6万吨钛白粉等项目竣工,国电投40万千瓦风电等项目开工建设。争取中央预算内和债券资金21.7亿元,支持项目68个,资金额度居全省前列。
科技创新成果显著。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为契机,强化“三一”理念,推进全域科创。12家单位获批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4个项目列入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榜单,数量均居全省第三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98家,雏鹰、瞪羚企业分别达到56家和22家。4家企业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开展深度技术合作。新增省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
(三)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