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城市历史文化魅力。以红色文化、辽文化、工业文化塑造城市鲜明特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文化成为城市发展强劲而绵长的内在动力。启动“红色锦州”革命文物和辽代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市博物馆迁建工程,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锦州段)建设。搭建文物文化资源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立文物文化资源数据信息名录公布和开放清单制度。实施辽沈战役纪念馆基本陈列改造,筹建数字化展馆。以战地文化为主题,对辽沈战役纪念馆周边街路实施“微改造”。推进红色文化历史遗址遗迹展示利用,推广“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以辽宁党建策源地、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等红色元素,创作精品文艺作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市场化运营文化艺术中心,持续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推进戏曲进校园。繁荣夜经济,提升凌河、古塔、太和夜市品质。做足辽文化文章,启动古塔公园周边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改造项目。挖掘工业文化题材,放大工业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重塑老工业城市精神。鼓励发展电商直播、网红经济等新业态,支持共享经济、楼宇经济发展,培育首店经济。开展锦州十大品牌餐饮名店评选,组织餐饮、娱乐、酒店行业服务质量评比等活动。办好锦州古玩文化节、辽西国际汽车交易博览会等品牌展会。
着力治理城市痼疾痛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全力解决古塔区解放路二段等“回迁难”“办证难”遗留问题。纠治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乱象,全面提升物业管理能力和水平,具备条件的住宅小区要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条抓块管”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各项导则,创新“U型”空间管理模式,推行重点街路建立路队、路长,推进示范街路、标准街路创建,落实“门前三包”,实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无缝管理。加强静态停车管理,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合理布局各类市场,规范化常态化便民化管理占道经营。推进市府路、中央大街等街路“多杆合一、多箱合一”,规范城区广告牌匾。集中纠治乱搭乱建、乱堆乱占、乱贴乱画、黑出租等城市乱象。出台实施《锦州市城市更新五年行动计划》。开工改造老旧小区47个,打造省级示范小区。启动凌河区北山里一期棚户区改造。打通南阳东路等15条城市交通堵点。做好松坡路整修工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新建1座餐厨垃圾处理设施。
打造数字化智慧平安城市。推进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一网统管”倒逼社会治理创新,优化网格化管理体系,创新“锦州通”应用功能,丰富便民应用场景,打造视频监控智慧赋能系统,建成数字孪生城市(CIM)平台。以“两邻”理念为指引,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和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开展社会治安专项整治行动,筑牢防范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工作机制,治理超限超载,打造社会治安管理最严市。
(七)突出发挥先导区引领作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科技创新、开发开放的主战场在先导区,主力军是先导区。先导区要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引领引导全市各级开发区形成协调联动、互为补充、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深化先导区体制机制改革。新一轮先导区改革,要以市场化为取向,以去行政化为导向,以体制机制为突破口,打破铁饭碗和论资排辈,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把发展的压力传导到每个岗位,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建立新的薪酬分配制度,实行“以岗定薪、薪随岗动,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绩效考核、面向一线”的原则,真正体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差有区别。全面剥离先导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突出先导区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彻底从“大包大揽”转向“轻装上阵”。向先导区清单式赋权赋能,做实“管委会+平台公司”市场化模式,改革内部机构和流程设置,全面释放先导区活力,真正发挥先导区高新、开放的主引擎作用,承接项目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作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作用。
全面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完善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围绕“二区五园”发展布局,科学编制各片区规划,推进“用地集约、资源共用、产业集聚、效益共享”,实现全市开发区“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高新区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推进医药包装机智能工厂、奥鸿儿童制药工厂等项目。开发区重点做好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布局,加快化工产业园建设,推动龙宇新材料、信凯颜料等项目投产达产,推进丙烷脱氢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引进落地石墨烯电池等新兴产业项目。明晰省级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庞河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膨润土等主导产业,沟帮子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化肥生产等主导产业,大有重点发展石化产品服务业、海水养殖及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七里河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电装备、循环经济等主导产业,汤河子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半导体新材料、冶金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实施“园区再造”工程,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解决用水、用电、污泥污水处理等突出问题。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推进“5G+”进园区,拓展场景应用。完善要素保障,盘活园区闲置土地、厂房及“僵尸企业”等存量资产,推进空置资产高效利用。鼓励引导金融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创新金融产品,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发挥国家级高新区科技创新孵化功能。聚焦“又高又新”,开展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坚守高科技门槛,围绕全市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七大产业方向25个细分领域,集聚一流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研究院。实施“1030”产业培育计划,培育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10个、成长性好科技型中小项目30个。高效推进生物医药、大数据应用等五个重点领域19个科技孵化类项目建设。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学研共同体和利益链,加速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创新成果在全市开发区转化应用,形成一地创新孵化、多地开花结果的良好态势。推动华为辽宁大区(锦州)云计算中心释放算力,拓展大数据场景应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