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24年12月27日在盘锦市双台子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盘锦市双台子区人民政府区长 盖世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4年工作回顾
即将过去的一年,是双台子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砥砺奋进、务实拼搏,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奋力推动现代化北方水城建设取得新突破。
这一年,极为不易,我们苦干实干、稳中求进。全力应对华锦集团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检修和中石油盘锦销售公司结构调整等各种超预期、不确定因素,强调度、优服务,抓排产、盯入库,促消费、稳增收,顶住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45.7亿元,所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10元,展现出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发展活力。
这一年,极富挑战,我们迎难而上、克难求成。紧紧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每日调度,积极协调,全链条破解规划审批、开工建设、验收投产等各类要素瓶颈,强力推动总投资1.1亿元综研化学精细化学品等8个新落地项目手续办理、总投资11亿元三力中科新材料(一期)等78个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2亿元东科新能源等30个项目竣工投产。全年开复工项目80个、开复工率100%,固定资产投资18.1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全市第一,形成了项目建设滚动接续、压茬推进良好态势。
这一年,极具考验,我们咬紧牙关、坚守底线。沉着面对沉重的财政收支矛盾和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全面吃透上级政策精神,科学谋划包装项目236个,争取到位资金10.3亿元。奋力拼抢每一个来之不易的宝贵机遇,超前谋划、积极沟通,成功获批中央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专项债券资金20.58亿元,全市第一。不仅有力支撑全年刚性支出需要,而且有效保障到期债务风险平稳化解,成功完成债务率压降年度任务,坚决守住“三保”和不发生政府性债务“爆雷”风险底线。
一年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付出非同寻常的艰辛努力,办成一批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攻克一些复杂棘手的难题难关,在实践中推动发展,在发展中笃定前行,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举措越来越有力,步伐越来越坚实。
(一)我们统筹全局深化改革开放、夯实发展基底,内生动力有效激发。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打通经济发展堵点,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纾解民生关切痛点,区域发展更有活力。
重点改革纵深推进。制定《关于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等12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调整优化区政府组成部门职责编制,完成机构改革任务。落实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部署,修订《双台子区街道办事处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盘锦双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2户区属国企完成注销及吸收合并,盘锦双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退出融资平台。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省委营商专项巡视反馈24项问题整改完成22项。省“万件清理”4批次转办51件营商类案件全部办结,全年清欠中小企业账款4.58亿元。完成综合窗口改革“两减两优两增”任务,12个窗口获评“盘锦市第二批清风辽宁政务窗口”。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诉求办理高星评价全市第一。
助企纾困精准有力。尽心竭力帮助鲁华泓锦等72户企业精准解决用地、用能、用人等各类生产经营问题96个。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联合域内金融机构帮助242户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获得贷款1.4亿元。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410户,同比增长13.6%。落实“盘锦英才计划”,引进各类人才600人。
(二)我们锚定方向坚持以进促稳、推进先立后破,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突出项目引领、创新驱动,铆足干劲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引入高质量发展“源头活水”,振兴突破更有底气。
招商引资提质增效。开展招商引资33批次、对接考察企业131户,“请进来”招商110批次、会见项目119个。参加、举办北京招商推介会和双台子区招商引资集中签约仪式暨“政金企”对接会等大型招商活动8次。签约引进百纳香料原料生产等项目45个,到位内资33亿元、同比增长10%,引进外资同比增长10%。强力推动全都有旗舰店等12个闲置项目盘活建设,总面积达50.4万平方米。
科创实力显著提升。中试基地纳入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库,新建D区整体完工、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天津德兰玮诚先进甲基六氢苯酐等2个中试项目签约入驻。累计实现产业化项目9个、正在中试项目3个、在建中试项目5个、储备中试项目12个。“萘烷基化制2,6-二烷基萘及氧化制萘二甲酸中试项目”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国际先进”。高标准承办国家自然基金委高技术中心“锚定产业新赛道 催化发展新动能”催化科学成果交流会。新增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个,实现“铬系催化剂合作开发”等科技成果转化13项。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创历史新高。
对外开放成果丰硕。中国(盘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综合服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新增跨境电商备案企业5户,跨境电商一般B2B贸易额完成3.2亿元。盘锦市首单二手车出口业务顺利落地。鹏鹞生物第一批羟基生物柴油走出国门、“首航”欧洲。新增外贸企业5户,进出口总额4.3亿元、同比增长39.6%,增速全市第一。
(三)我们全面发力加快优化调整、增强发展效能,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紧紧聚焦打造“五大产业功能区”,加速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结构更有内涵。
工业经济挖潜扩能。紧盯4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逐一采取“基点管理”稳产增产。鑫义源锦等5户企业完成“小升规”,工业技改项目投资同比增长4倍,北化鲁华、研峰科技获评省级绿色工厂。霍锦碳素等5户企业改工艺、扩产能,中泓化工等4户企业开发新产品,格林凯默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孚音生物等2户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信生物等3户企业获评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3户、“雏鹰”“瞪羚”企业5户。鲁华泓锦聚异戊二烯胶乳生产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华锦集团抗应力发白聚丙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完成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申报。开发区智慧园区一期项目投入运营,入选全国第七批“智慧化工园区(建设期)单位”,全省唯一。
特色产业培育壮大。辽河康养服务中心入住养员301人,碳酸泉水疗康复中心、食疗养生基地投入使用,辽河康养辅具文化街区和产业园区入驻企业25户。民政部和全国妇联主要领导对“1+N+X”养老产业发展模式给予高度认可,养老服务经验在全省推广。“芦花致雅 团圆中秋”2024盘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辽河碑林公园等特色活动成功举办。常家村文化产业创意联盟示范基地顺利落成。天诚·霍比特游乐小镇当年建设、当年开园,填补户外无动力游乐项目空白。盘锦数字产业创新示范街区入驻企业12户。中国中检辽宁化学检测中心投入运营。华锦五洲设计院营业收入实现倍增。举办“向新而行”双台子区首届汽车焕新季等大型展会5场,实现销售额4.4亿元。加力推进“2024消费促进年”活动,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161场,累计销售额13.8亿元。
乡村振兴积厚成势。农业总产值突破2亿元、同比增长10.6%。争取增发国债资金4400万元,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2万亩。推广种植“红海滩1号”等优质水稻1万亩。统一村高端河蟹大米精品礼盒订制工厂建成投产。常家村香菇产业园年产值实现600万元。任家村辽宁誉品中医中草药博览馆、宋家村福满山庄研学旅游基地开业运营。创新“跨村联建”发展模式,投资300万元完成绿港现代农业产业园35栋闲置大棚盘活利用。“龙人壹号”入选辽宁省知名农产品品牌。“会友”品牌大米获评2024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最受欢迎产品。壹玖传媒荣获商务部2024农村直播电商案例赛事优胜奖,“五一五好”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
(四)我们多措并举提升功能品质、强化治理效能,城乡风貌日新月异。坚定不移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统筹推进精致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城乡环境更有格调。
宜居品质稳步攀升。推进正大小区等7个老旧小区、曙光小区等4个棚户区改造,回迁安置居民330户。光明小区等5个小区临电转正。完成利民路中段等3条街路雨污分流改造,维修农村公路7.9公里。打通沿堤北街断头路。建成辽河碑林公园二号天桥。完成城乡建筑节能改造8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9148户。新建“幸福时光”等3个口袋公园、育红社区等3个社区便民食堂。建成湖滨路等4个停车场,新增停车位3000个。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90.6%,全市第一。生态环境部秸秆焚烧卫星遥感监测保持零火点,全市唯一。双绕河等4条河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栽植乔灌木5633株,新增绿化面积6400平方米。危险废物全过程可追溯信息化监管实现全覆盖。
城乡管理更有温度。建成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车棚74个。实施九化南区通信线路落地改造,惠及居民1409户。创新开展能源托管,完成城市基础亮化智能化节能改造。清理整治非法营运三轮车及电动四轮车,城市交通环境有效净化。69个城乡管理网格投入运行。清理农村生活垃圾1281吨、村内沟渠94公里,维修边沟18公里。常态化开展“多城联创”,获评2021—2023年度辽宁省文明城区标兵。
(五)我们用心用情开展惠民服务、增进百姓福祉,人民生活持续向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力推动劳有所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民生事业更有温度。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增城镇就业2852人、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2748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03人。推动建立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站18个,新增创业2812人,扶持创业带头人135人、带动就业835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5%以内,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为零。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投入2000万元完成九化小学等4所学校5栋教学楼、实验小学等4所学校操场以及全区中小学教室灯光升级改造。新增普惠性托育学位100个,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以上。辽化小学、湖滨小学成功创建盘锦市新优质学校,长征小学获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中考成绩取得历史性突破。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两院两中心”与盘锦市中医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红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门诊、辽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护理门诊正式开诊。代表盘锦市接受辽宁省2023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荣获全省第一。完成第二批14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有力巩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区成果。
繁荣发展文体事业。成功举办“徒步辽宁”2024全省职工群众健康行启动仪式暨盘锦辽河湿地万人徒步大会。开展送戏下乡、送图书、送文化辅导等文化惠民活动60场,各类主题文化活动50余场。启动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李氏绳编”等16个非遗项目参与评审。
(六)我们慎终如始做好扶弱济困、化解风险隐患,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区域长治久安,公共安全更有保障。
民生保障兜准兜牢。扩大社保参保覆盖范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788.55万元,开展“走进困难家庭 倾情解忧暖心”专项行动,走访帮扶困难家庭1300余户,问题解决率100%。制发退役军人优待证7688张、光荣牌8083张。区人武部获省军分区新域新质民兵分队任务行动能力比武考评全省第二。
社会治理扎实有力。侦破盘锦建市以来最大持有、使用假币案件以及20年以上命案积案,受到省公安厅通报表扬。推广设立诉源治理共建工作站,成立胜海社区居民评理说事点,实现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全覆盖。省“万件化访”台账91件案件全部化解。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化解调解案件1310件、调解成功率100%。开展司法协理员试点工作,公开选聘司法协理员20名。
安全生产加固筑牢。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排查整治重大风险隐患10个、一般风险隐患2585个,全区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同比下降100%。集中组织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专题教育培训72次、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210次、基层安全监管执法人员能力培训24次。妥善应对八轮强降雨和辽河、小柳河超警洪水等持续冲击,全区无一人伤亡、无一间房屋倒塌、无一亩良田受损,平稳安全度汛。
(七)我们矢志不渝牢记初心使命、严格履职尽责,自身建设全面加强。持续推动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首要标准,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为人民谋幸福。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全部经过合法性审查,依法开展21个审计项目并积极推动审计整改。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42件人大代表建议、50件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满意率均为100%。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认真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突出抓好“校园餐”和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问题治理,不断巩固风清气正政治生态、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壮大主流舆论,全区工作亮点204次在人民网、学习强国等中央级媒体平台发表,56次在辽宁日报、北斗融媒等省级媒体刊播,展示了良好形象,凝聚了奋进力量。
妇女儿童、民族宗教、青少年、残疾人、侨务、档案等各项事业均实现健康发展。
各位代表!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一年,我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披荆斩棘走出经济发展的最低谷;这一年,我们担当作为、笃行不怠,战风斗雨打开振兴突破的新局面。以上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奋斗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所有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关心支持帮助双台子区发展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发展空间受限,项目储备不足;居民消费意愿不强,内需总体偏弱,外需不确定性增多,经济发展持续承压;新旧动能转化不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市场主体量小质弱,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收支矛盾大,政府债务风险隐患突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部分干部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