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潜山市“十四五”水利改革发展规划

  综合采取开辟可靠水源、提升供水水质、实现联网并网、采用集中供水等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5%以上。充分利用城镇自来水厂的富余供水能力或通过对现有规模较大农村水厂扩容改造,延伸供水管网,扩大供水范围,进一步改善农村供水条件。

  全市供水共分为三个片区,即:西北山区、北部丘陵区、中心城区及西南片区。“十四五”规划主要推进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将全市所有私营水厂整体退出运营,由政府收购,交由市自来水公司统一运营管理。更新改造规模化水厂,改造提升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加强水质监测能力、信息化建设,推进区域规模化发展、专业化运营、标准化管理,建立健全工程长效管理机制

  (1)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在中心城区及西南片区内,对开发区、梅城、王河、黄泥、黄铺、痘姆、油坝、天柱山镇具备条件的区域,实现区域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王河水厂管网工程、城西片水厂等规模水厂管网改造工程。

  (2)推进乡镇水厂改造提升

  在北部丘陵区的余井、源潭2个乡镇,对每个乡镇内现有的各2座规模水厂进行整合,每个乡镇设立一座规模水厂,实施区域供水规模化;在西北山区的官庄、黄柏、塔畈、槎水、龙潭、水吼、天柱山、五庙8个乡镇及山区村实施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提升,每个乡镇镇区设立一座规模水厂,最大限度覆盖供水区域,对不能覆盖的区域,实施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巩固提升。

  (3)规范设置取水口

  一是在潜水河道内,在水吼镇境内设立1处取水口,其他所有取水口位置集中调整到六潜高速大桥下游1000米——陆公堤拦河堰上300米段范围内。二是在皖水河道内,在龙潭乡境内设立1处取水口,在合九铁路桥下游1000米设立1处取水口,其他所有取水口位置集中调整到乌石堰下游1000米——余井大桥上200米段范围内。三是源潭镇水厂取水点在下浒山水库,红旗水库作为备用水源。其他乡镇规模水厂取水口暂且在原位置取水不变。

  (4)规划备用水源

  规划取水点在潜水的,把皖水作为备用水源;取水点在皖水的,把潜水作为备用水源;下浒山水库水源作为城市备用水源。

  (5)加强供水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供水管网“一张图”,利用“一张图”为供水生产、运营、管理、服务;建立健全供水管网信息数字化管理共享平台,利用 GIS 平台实现管线信息数字化、动态化管理,为供水管网相关业务管理工作提供先进、高效的管理手段;加快企业内部各类事件工单流转,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综合利用 GIS、210 GPS、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各类事件工单接收、转派、处置、审核、结果记录等闭环管理,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以 GIS 系统为基础,充分整合皖水、潜水、城西、源潭以及各乡镇超过 100m3/d水厂、二次供水泵房、管网、用户等各类在线监测数据,实现供水运行状态综合监测;基于“GIS 一张图”构建潜山市供水综合性管理平台,为未来“智慧水务” 建设奠定基础。

  通过对水厂进行兼并整合,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以及合理布局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供水条件。规划总投资约13.5亿元,“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8.0亿。

  4.3 城乡活水工程

  优化水资源配置,打通水系“肠硬阻”,恢复河湖自然生态,改善城区和农村水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秀美乡村的重要基础条件与载体,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提高全市水系生态质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作用。

  (1)水系连通工程:加强水系连通,促进水体流动,有助于改善河流生态,实施潜山市水系连通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潜水、皖水、梅河及城区水系连通,内河河道治理32.75km,拆建进排水闸3座,改建闸站1座等,打造河流沟通、水体畅通的生态河流水体。规划总投资约8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约1.5亿元。

  (2)水美乡村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以黄铺镇为建设试点,通过对区域内百罗河、槐树河等3条大河以及60条小河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治理措施为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系连通、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有效解决黄铺镇农村水系存在的淤塞、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乡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河湖内在品质,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0.6亿元。

  4.4灌区治理工程

  4.4.1 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灌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南北两侧,当地径流量较少,农业灌溉用水一直得不到保障,旱灾频繁发生,农业生产不稳,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所处的区位极不相称。灌区灌溉工程实施后,缓解了灌区农田灌溉用水量不足的矛盾,提高了灌溉保证率,但由于灌区现状骨干渠系淤积、渗漏,建筑物配套程度较低,灌溉输水困难,灌溉保证率较低,灌溉水损失、浪费严重,供水成本较高,水费征收困难,灌溉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内主要涉及中小型灌区共11处,分别为红旗水库灌区、长春水库灌区、五丰河灌区、乌石堰灌区、粮川闸灌区、同合圩灌区、三保圩灌区、洋荡圩灌区、梅湖圩灌区、西联圩灌区和幸福河灌区,共涉及耕地面积27.798万亩。现状已完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面积6.32万亩,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2.7%,区域农业灌溉需水形势较为严重,加上2019年大旱,全市各乡镇农业受损严重。其次,区域内下浒山水库规划新建灌区,且即将建成,灌区主要分为东、西2片灌区,为潜山余井、源潭等乡镇提供一定的水源补给,其西干渠潜山支渠设计灌溉面积5.85万亩。

  在此基础上,“十四五”期间实施红旗水库、长春水库、五丰河、乌石堰、粮川闸、洋荡圩、三保圩灌区采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措施,完善沟渠间连通性,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约1.74亿元。

  4.4.2 灌区水利血防工程

  继续实施水利血防工程,规划血防工程3处,分别为便民闸灌区、三保圩灌区和西联圩灌区血防工程,沟渠治理长度32km,硬化渠道39km,改建有螺涵闸18座。“十四五”期间规划投资0.61万元。

  4.5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治理工程

  4.5.1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对植被较好的地区以预防措施为主,进行封育治理,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对丘岗区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布置生产道路,完善坡面排水体系,防止土壤侵蚀;低山区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对疏林地进行抚育,部分荒山荒坡改造成茶叶等经济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56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