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提升“绿色发展”气象服务
继续推进“美丽诸暨”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深化完善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完善湿地、香榧、珍珠等实验监测站网建设,发挥县级生态气象监测先机优势,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气象服务保障。
优化负氧离子监测站网建设,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服务建设,改进环境气象预报产品,创立生态质量评估、考核机制。
3.增强生态文明的气象保障服务
加强气候资源监测评估,提升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城市规划的技术支撑能力。健全完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内河航运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提升交通运行和公共出行气象服务能力。
加强风能、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加强城市气候宜居环境评估论证服务能力。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智慧化作业指挥系统,提升作业装备现代化,建设森林防火、水库蓄容、生态保护人影作业示范区。
开展气候宜居城市和国家气候标志申报创建,开展乡村旅游席签服务建设,打造“避暑气候胜地”、“气候宜居村落”、“气象景观最佳观景地”等特色气候品牌,助力“全域旅游”建设。
(四)构建规范有序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1.提升气象依法行政能力
强化依法行政提升气象社会治理能力,加强气象行政许可管理、气象行业管理,强化气象行政执法体系和队伍建设。深化重点领域气象管理改革发展,与各部门协同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应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开展防雷项目审批与监管,开展“标准地”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服务,不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探索多领域政务服务气象信息免证明,依托网上执法平台,强化“互联网+监管”,着力推进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
2.提升气象社会管理水平
配合《浙江省气象条例》修订,建立完善气象行政审批、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气候可行性论证等方面的配套制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防雷安全、气候资源利用、气象行业管理等重点领域标准的执行力度,完善浙江省气象标准化基层应用的实施机制。
(五)提升智能智慧的现代气象业务能力
1.提升现代气象业务能力
优化气象高速信息网络架构,发展自动化、标准化的气观测数据采集业务,采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技术,开展天气现象智能判别;探索城市气象泛在感知。建立短时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低能见度、雨雪冰冻等灾害性天气的识别和预报指标数据集,建立实时监测资料的监控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监测识别预警系统。
2.提高智能智慧业务能力
依托省市级资源,实现基于降水监测与智能网格定量降水预报产品,改进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降水量阈值,实现分等级的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智能化制作及实时共享。开发基于智能网格的智慧型预报产品,实现基于网格预报产品的图形图表预报产品自动生成技术,切实提升智能网络预报预警能力。
3.提高数字化社会管理能力
开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气象领域的实践应用,研发指挥中心—镇街—村(社区)延伸的“精细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智慧气象防灾平台,推动气象预警向灾害风险预警转变,建立预报与实况互为检验、实时订正的洪水、内涝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系统,积极推进数字化社会管理工作,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秒响应、秒叫应、秒处置”机制。
(六)强化党建引领完善气象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发展
大力推进党建业务融合发展,以党建为统领,以党建“红心”引领业务“匠心”,充分发挥党员党性和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发挥特色党建团队在业务工作、部门横向联动中的作用。加大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形成崇尚实干、担当负责的良好氛围。
2.加强气象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模范机关创建,开展“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行动,努力打造“政治忠诚、理论坚定、组织坚强、为民务实、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模范机关。深化党支部提升工程,丰富党员突击队、临时党支部、党员先锋岗等建设载体内涵,建立党员干部队伍与业务骨干队伍“两个建强”深度融合机制,以建党100周年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号召力。
实施文明单位提升工程,建设绍兴全市统一的气象GIS形象识别系统,推进省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开展具有行业文明特色、职业文明特点、岗位文明风采的创建活动。
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按照统筹集约、突出重点、有序衔接的原则,重点围绕基础性、支撑性和应用性三个方向,统筹中央、地方建设需求和投资能力,实施五项重点工程。
(一)气象监测能力提升工程
1 .升级地面综合气象站网
优化完善地面自动气象站网,到2025年,地面自动气象站平均间距达到4.5km、高风险区域提升至3.0km,优化升级自动气象观测站(四要素)、气压传感器、全天空仪等监测要素布局。升级自动气象观测站(四要素)34站(套),气压传感器20套,全天空仪20套,升级数据采集器15套。
2 .加密高空垂直廓线探测
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精度。新建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1部,与绍兴全市形成天气雷达组网。新建风廓线雷达1部,微波辐射计1套、激光雷达1部、毫米波云雷达1部等设备,进一步完善高密度立体气象监测网,提高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精度。
3.打造县级气象仪器设备标校实验室
为了更好发挥气象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准确率、时效率,完成建设县级现场校准、现场核查系统。选择购置一批温度、湿度、气压等计量设备,能够实现自动气象站雨量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的现场校准,以及实验室校准后的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等传感器的现场核查。实验室项目作为县级气象仪器设备标校中心的前期建设工程,逐步完成“省级指导,地级主体,县级参与”的新时期保障体系。
(二)新时代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1.实施交通气象保障工程
实施交通气象保障工程,针对积水、积雪、结冰、大雾等影响交通的恶劣天气,按照“互联网+智能化传感器”模式,通过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和共享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交通监控数据,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依托智能网格气象预报数据,建立相应的预报指标及其阈值,开展气象通行指数监测预报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