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诸暨市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监测预报能力明显提升,网格化、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气象领域得到应用,在重大气象灾害防御、乡村和农业气象安全、交通和旅游气象安全、生态和环境气象安全等方面的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新时代”枫桥经验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逐步成型。

  到2035年,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的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平安诸暨、美丽诸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的贡献更有成效,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更具活力,初步建成以数字气象为重要标志的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综合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新时代“枫桥经验”式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发挥实效,重返省内一流县级气象部门。

  表1:诸暨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目标 主要指标 2020年基值 2022年目标 2025年目标

  监测精密 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 5.4公里 5.0公里 4.5公里

  低层大气的雷达监测覆盖率 16% 45% 70%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 88% 92% 96%

  气象信息化水平 85% 92% 96%

  预报精准 网格预报水平空间分辨率 5公里 2.5公里 1公里

  网格预报时间分辨率 3小时(1天内);

  6小时(2-3天内) 1小时(1天内);

  3小时(2-3天内) 1小时(3天内)

  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 50分钟以上 55分钟左右 65分钟左右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90% 91% 92%

  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 78% 81% 83%

  服务精细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93% 94% 95%

  气象灾害风险服务灾种覆盖率 12% 50% 80%

  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成数 142 260 300

  智慧气象服务敏感行业增加数 - 1 1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区 - 1 2

  气象科普场馆 无 无 1个

  防雷安全智慧化监管水平 30% 60% 80%

  三、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诸暨气象事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在诸暨防灾减灾、经济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提升灾害天气监测和预报能力

  建立完善灾害天气的监测能力,提升广覆盖、智能化的气象综合观测能力,优化完善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地面自动气象站平均网格间距从5.4km提升至4.5km,高风险区域提升至3.0km,完善气压、全天空仪等各监测要素布局,完善天气雷达网,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仪,提升垂直立体气象监测和灾害天气的监测能力。

  提高和拓展监测识别与预报手段,开展雷达、卫星等资料定量降水估测、三维风场反演等应用,发展台风、强对流、高温热浪、低温冰冻等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技术,建立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气象成灾模型和致灾阈值指标。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全域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摸清气象灾害易发区基本信息,建立气象风险前期识别机制,切实提升气象服务精准性和可用性。建立完善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平台,加强气象与能源供应、交通旅游和城市运行等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实现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产品的智能化。

  2.增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构建面向社会的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优化面向灾害决策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建设以部门大数据共享为主、多种手段补充的气象灾情快速获取平台,建立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案例库和决策气象服务基础数据产品库,建设决策服务智能推送平台,发展主要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与评估技术,持续深化气象“枫桥经验”的实践应用,推进气象灾害精准智控能力建设。

  3.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组织体系

  增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预警信息发布业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强化重大社会活动保障和敏感地区、行业、人群的精细化预警服务,深化部门和社会媒体合作,扩展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健全趋利避害的气象科普宣传教育体系,有效提升公众气象科学素质和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动制度,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能纳入乡镇(街道)综合防灾减灾领导机构职责,健全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推进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向村(社区)延伸普及,探索开展“枫桥式气象服务站”建设,将气象工作纳入乡镇应急工作站工作职责,推进气象信息员队伍与应急工作站专职人员整合,进一步发挥网格员等防灾减灾责任人作用。

  (二)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1.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智能化水平

  构建全过程、智慧化的公众气象服务,提升现代经济体系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展基于网格预报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体系,实现基于位置、基于需求、移动交互、智能定向为特征的伴随式、无感式公众气象服务模式,实现权威气象信息全覆盖。参与构建“城市大脑”建设,提高城市运行网络化及智慧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气象保障能力,开展智慧城市热点气象服务,提供行程场景式智慧城市热点的智慧气象服务。面向未来社区,推进气象客厅(便民服务、晾晒、洗车等)系列试点产品。

  2.加强协同融合发展气象保障服务

  瞄准气象敏感行业的服务需求,升级改造现有观测站网,提升交通、能源、旅游、物流、健康等领域的气象监测服务能力,加强“行业+气象”数据融合。针对城市内涝、交通、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领域的实际需求,做好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提升气象保障服务专业化、定制化和精细化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三)提升服务重大战略的气象保障

  1.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

  深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点对点”气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试验观测,发展精准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开展水稻、珍珠、香榧等特色农业、养殖业的科技化、生态化服务,为提升“美丽珍珠”、香榧品质提供依据。利用气象影视优势,拓展融媒体能力,推进气象公益惠农网络直播带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08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