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焦产业融合,强化关联行业物流链条协同
1.提升现代农业供应链创新能力。积极打造物流与农业协同联动模式,创新发展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深化农产品贸易及物流、农产品加工(屠宰)及物流、食品销售、分销及物流等多种形式,高效链接生产主体、流通环节和消费市场,强化物流业对农业的服务支撑作用。强化数字赋能,构建农业供应链大数据体系,引领构建覆盖生产管理、产品流通、行业监管、公共服务等全领域的数字应用体系,畅通农产品上下行通道。依托农业经济开发区、优质稻米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高能级农业平台,以产地批发市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主体,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建立集产地预冷-仓储设施-物流运输-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农产品全产业链、全环节标准化水平。积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田头市场+批发市场”等模式,推动形成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等新机制,建设一批集电商功能的骨干农产品冷链物流示范基地。
专栏3 农产品生鲜直销示范基地项目
依托“嘉田四季”农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中心,开展农产品新鲜直供工程,在全市打造一批生鲜直销配送示范基地,以具有中高品质食品需求的餐饮食堂和一定消费能力的社区居民为目标客户群体,以产销结合、冷链物流、产品溯源、协同配送、标准化生产、零售新模式、信息化管理、自动化控制为经营理念,以整合线上电商平台及线下门店资源,逐步扩大社区生鲜垂直销售业务规模,与顺丰、邮政等快递企业加强合作,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产品直销平台。
2.重塑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紧密联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开发区(园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高能级产业生态园等重大产业平台,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紧密关联和相互支撑。积极推进嘉兴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撑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推动现代物流在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等重点领域提供完善的全程供应链物流服务。依托嘉兴市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支持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融合应用试点和项目,构建采购、分销、仓储、配送、金融于一体的供应链协同服务体系。鼓励创新供应链协同共建模式,引导有条件的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服务化转型,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做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物流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物流机器人、智能仓储、自动分拣、无人叉车等新型物流技术装备,探索实现工业品供应链管理模式。
3.联动发展商贸流通供应链体系。优化全市域商贸物流服务体系,通过物流运作延伸商贸业服务链条。充分利用现有商贸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城乡配送中心和商圈末端配送网点等重点区域及节点,强化商贸流通供应链服务网络,推动“商贸+互联网+物流”融合发展。支持面向专业市场-采购商的网络化仓储配送体系建设,畅通城乡商贸物流配送通道,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通道。完善面向网商的便捷化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探索发展“移动互联网+众包”、云仓模式,优化发展社区电商物流,培育“冷链仓储-电商-冷链配送”融合产业链。强化商圈末端共同配送网点建设,统筹优化配送服务资源,提供集约化配送、网订店取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
(四)聚焦民生需求,提档升级现代物流服务品质
1.提升快递服务水平。围绕服务高品质民生需求,发挥快递业畅通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功能,推动快递业与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城乡一体化及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快递服务体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探索农村快递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推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工作方案。支持收投平台企业进入农村快递市场,提高农村快递服务的直接通达和覆盖率。鼓励快快合作、快邮合作、快商合作、交邮合作、交快合作等进村模式。加强快递企业综合服务能力,采用“仓储+配送”一体化等快递服务模式,进一步承接制造企业在原材料采购、零配件专项配送、样品递送、仓储、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拓展“快递出海”模式途径,增强快递出海能力。以中国(嘉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为契机,积极打造嘉兴市国际邮件(快件)和跨境电商综合监管中心,加快建设海外仓来构建跨境电商物流通道。推进9610等跨境电商监管模式,加快建设海关监管仓,统筹规划保税仓储、公共监管平台、快递物流中心。
2.优化城市配送服务。加强城市配送管理水平,合理规划城市货运通道,加快启动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区)主要货运通道的快速化改造。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对重点农业企业和物流运输企业实行通行费和运费减免,对关键工业产品实行运费补贴。支持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配送等先进物流配送方式。探索城市配送智慧管控体系建设,加强城市配送车辆管理,维护道路货运市场正常秩序,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停靠管理,合理设置相关公共配套设施,推动城市配送车辆转型升级。
3.推动物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建立高标准绿色物流治理体系,研究发展绿色物流扶持政策,推广应用节能环保物流装备和绿色低碳技术,鼓励企业使用符合标准的新能源车,对燃料电池货运车辆购置给予财政补贴和通行便利,在批发市场、快递转运中心、物流园区等区域,加快布局LNG加气站和充电桩等设施。构建“回收-转运-加工-循环再利用”的物流包装循环再生利用体系,鼓励企业使用可降解、可回收的绿色包装,建设再生资源物流园区和社区回收站,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方式,提高物流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装备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推广应用,运用智慧化、数字化技术加强园区节能管理,优化物流运作流程,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五)聚焦数字创新,加快发展物流新模式新业态
1.创新物流发展新业态。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推进无人化示范工程建设,支持无车承运、无人集卡、无人配送、无人仓等物流组织模式。依托铁路物流基地建设,试点开通一批高端电商、冷链生鲜、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高时效产品的特色线路。以推进制造业包装模数标准化为基础,加快推广云仓、共享托盘、共享集装箱等共享物流。培育“互联网+”物流模式多元化发展,通过线上打造“互联网+”物流平台与线下融合联动的运营方式,提供综合性物流及配套服务。完善嘉兴水果市场、海宁皮革城、平湖箱包城、濮院毛衫市场等专业市场商贸物流服务网络,实现技术转移、成果推广等各种创新业态集聚。大力发展“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农产品直供冷链物流。鼓励开展单元化运输、甩挂运输等现代物流作业新方式,降低作业能耗,提高物流组织效能。
专栏4 物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示范工程
冷链物流。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布局冷链物流节点网络,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标准健全、功能完善的冷链物流产业生态体系。实施冷链物流网络节点布局工程,统筹构建以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基地为核心、大型物流园区为支撑、城乡分拨配送网络为基础的“1个市级一级中心仓、5个县级二级中心仓、一批三级村镇产地预冷仓、全覆盖的配送中心网”的物流网络布局,重点提升果蔬、肉禽水产、乳制品、药品等重点行业冷链物流发展水平。到2025年,新建冷链物流骨干基地1个、冷链物流园区3个,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综合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30%、50%和60%以上,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2%、5%和8%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