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支持自主创业。建立残疾人灵活就业和居家就业认定机制,支持残疾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扶持残疾人从事网络直播、居家电子商务客服等新型就业创业。推进电子商务、文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助残项目建设,规范发展残疾人来料加工基地、创业孵化基地。扶持残疾人及其家属就业创业,实现零就业残疾人家庭动态清零。
4.强化就业帮扶。将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未就业持证残疾人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专业组织和市场主体,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为残疾人提供职业介绍、岗位支持等全链条服务,为用工单位提供岗位开发、雇主培训、就业环境改造和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通过“一人一策”精准服务,有就业意愿的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建立健全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项目公示和成效评价制度,支持用工单位开展残疾人岗位技能培训,每年培训残疾人1600人次以上。加强残疾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匠、技能型人才培育,扶持一批残疾人技能大师工作室、网红主播室。承办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选拔赛,举办市级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组织残疾人参加国际国内职业技能竞赛。
(五)实施精准服务,提高残疾人医疗康复水平。
1.健全残疾预防机制。深入落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探索建立新生儿疾病和未成年人残疾筛查、诊断、治疗与康复服务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持续加强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落实省级对部分医疗服务项目限定支付范围和康复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调整政策。逐步推进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前移补贴政策。发展医养康养联合体等新业态新模式。注重心理干预,促进心理康复。
2.创新康复服务模式。统筹整合各类医疗卫生、养老、康复和托养等资源,提高转诊转介效率。推动康复服务向各类助残服务机构和平台延伸,推进“医康养护”一体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及补贴制度,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与补贴比例达到100%,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效果。以全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联系点为依托,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将残疾人康复服务知识纳入家庭医生能力提升规范化培训内容。精神残疾人门诊免费服用基本抗精神病药物比例达到100%。以上门康复、远程康复为依托,逐步推进居家康复服务。
3.优化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提高辅助器具适配货币化补贴比例,动态调整基本型辅助器具购买补贴目录,全面实施更加精准的辅助器具实物配发和货币补贴制度,确保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率达到99%以上、残疾人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探索建立对辅助器具适配有特殊需求的重度、多重残疾人救助机制。实施全国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推广辅助器具实用技术。
4.推进康复医疗体系建设。发挥嘉兴市阳光康复医院作用,强化机构康复学科专业建设,加大机构康复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定点准入、协议管理、动态退出机制,引导和激励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健康有序发展,落实定点康复机构责任保险与在训残疾儿童意外伤害险。
(六)围绕共建共享,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
1.打造高品质群众文化生活。将残疾人文化深度融入公共文化体育惠民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各类文化服务。各地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项目和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礼堂、文化家园)等,应充分考虑残疾人参与的便利性。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全部建立盲人阅览室,配备盲文图书及阅读设备,设置无障碍放映点。推进农村困难和重度残疾人家庭数字化电视、盲人收音设备全覆盖。全市培育无障碍观影志愿服务队10支,开展无障碍观影志愿服务100场次以上,惠及残疾人1万人次以上。发挥市摄影家协会残疾人分会作用,开展培训、竞赛、巡展等活动。培育县级以上残疾人声乐、舞蹈、书画、文学、摄影等人才100名以上。
2.开展多样性体育健身活动。健全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开发智慧社区体育助残应用场景。建立健全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培育、奖励和就学、就业等保障机制,激励残疾人运动员参赛参训。举办第八届全市残运会,备战全国、全省残运会,积极争取优异成绩。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行动,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康复健身体育项目、方法和器材,为残疾人提供康复体育进家庭服务。
3.营造扶残助残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传播残疾人自强奋斗精神和全社会扶残助残风尚。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助残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最美嘉兴人”之“最美残疾人”“最美残疾人工作者”等最美系列和自强模范、助残先进等评选宣传活动,讲好残疾人故事,展现残疾人风采。发挥主流媒体和残联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阵地作用,打造上下联动的新媒体矩阵。壮大各级残联新闻发言人、宣传骨干、网评员队伍。
4.构建新时代社会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推行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制度,完善购买服务方式、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承接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项目,满足残疾人多元化需求。开展志愿助残活动,推广“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立助残志愿服务评估、奖励机制。将助残纳入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推动党支部与困难残疾人家庭、残疾人服务机构结对帮扶。县(市、区)、镇(街道)建立助残志愿者联络站(点)。广泛开展“阳光助残”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注册志愿者5000人以上。建立健全助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机制,加大助残社会组织扶持力度。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为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及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临时照护“喘息服务”、心理辅导和康复、教育等专业指导。
(七)推动整体智治,深化助残服务数字化改革。
1.创新数字助残机制。坚持以数字化改革引领全市残疾人事业全领域各方面改革,做好残联核心业务梳理和助残应用场景研发,形成助残服务一体化综合平台。加强“五位一体”建设,推进“嘉兴惠残码”“精准服务表”系列应用场景创设,让残疾人享受更多“码上办”便捷服务。
2.优化助残服务模式。全面推进数字赋能助残服务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建立无感化联办机制,优化办事流程,推进助残服务非依申请自动办理,打造“1+X”助残服务升级版,确保惠残事项覆盖率达到100%、公共服务事项覆盖率达到90%。深化助残公共服务“一窗受理”改革,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助残服务窗口,提供帮办、代办、上门办等服务。实施残疾人证办理、残疾人就业情况联网认证等“跨省通办”,逐步向全领域助残服务事项延伸。依托“浙里办”、数字社会等省级平台建设嘉兴助残服务专区,推动助残服务向“网上办”“掌上办”转变。
3.完善数字残联体系。发挥嘉兴市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工作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涵盖各类助残服务的数字残联体系,推进残疾人工作数字化转型。建成嘉兴数字残联信息化平台,并接入省政府政务2.0和浙江数字残联系统。系统归集助残服务信息资源,建立残疾人“一人一档”,构建助残服务事项线上办理系统,健全主动发现、精准发放、动态监管的智慧管理服务机制,建立更加精准的助残服务动态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