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十四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
为增强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泰州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根据《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泰州教育现代化2035》《泰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泰州市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全市现有7所高校,在校普通本专科学生增至6.9万人,成人本专科学生增至1.1万人,分别净增22.47%和33.07%。教职工数增至4328人,专任教师数增至3400人,分别净增13.09%和12.21%。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增至1444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增至2190人,分别净增18.07%和26.22%。固定资产总值增至69亿元,净增167%。图书藏量增至573万册,净增27.9%。19个本科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3个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泰州学院高质量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独立学院办学水平在全省同类学校中位居前列;南京中医药大学设立泰州校区;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入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并且取得多项国家级成果;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国控口腔医学专业成功获批。
(二)存在问题
面对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盼,要实现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泰州市高等教育仍存在着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学科专业以及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高校办学特色不鲜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办学活力不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还比较薄弱等问题。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能力、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泰州市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泰州将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聚焦“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围绕构建“一轴三极三城”新格局,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泰州市委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优先优质发展的意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泰州市高等教育体系、优化布局结构,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基础能力、重点平台建设,深化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家交流合作能力,不断推进泰州市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泰州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总体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师素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合作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1.高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鼓励支持相关高校在泰设立研究(生)院。支持泰州学院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设立硕士学位点,加快泰州大学筹建步伐。加快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建设。支持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独立升格职业本科高校。支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高水平高职院校。积极寻求路径,推动独立学院完成转设。到“十四五”末,形成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要的,具有“专科—本科—研究生”完整层次的,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2.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到“十四五”末,普通本科高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比例达到92%以上,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接近18%,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48%;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比例达到78%,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接近12%,“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0%。
3.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到“十四五”末,高校建设省级品牌专业或者一流专业25个,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新增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群2-3个,年输送高素质综合人才以及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000余人;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留泰就业率达12%以上。
4.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升。到“十四五”末,建成10个以上省、部级设置的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新增省级学科平台3-5个;新增省级社科研究基地2-3个;新增省级科研平台2-3个;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工程中心2-3个;新增省级以上实训基地3-5个;新增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1-2个。
5.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到“十四五”末,在优秀文化传承和思想文化创新、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完善,产教融合深入推进,为社会成员提供优良的继续教育服务,建设一批引才、聚才创新载体,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文化引领。
6.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到“十四五”末,多层次、实质性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更多教师和学生获得海外研究学习经历,吸引更多国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生,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服务“一带一路”贡献力增强。
(三)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实现值 2025年目标 属性
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4.39 ≥65 约束性
2.在校生规模(万) 6.9 ≥7.5 预期性
3.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位比例(%) 本科院校 90.17 ≥92 预期性
高职院校 76.03 ≥78 预期性
4.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 本科院校 15.27 ≥18 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