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长兴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长兴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2021-2025年)

  2021年7月

  目 录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1

  (一)发展成就 1

  (二)发展机遇 5

  (三)问题与挑战 7

  二、总体思路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战略定位 11

  (四)发展目标 13

  (五)指标体系 13

  三、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 16

  (一)优化农用地布局 16

  (二)构建“268”乡村产业体系 18

  (三)优化农业农村融合发展空间 24

  四、聚焦八大任务,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28

  (一)聚焦稳产保供,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28

  (二)聚焦高质高效,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30

  (三)聚焦宜居宜业,全面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 35

  (四)聚焦富裕富足,奋力打造农民共同富裕“长兴样板” 39

  (五)聚焦四治融合,深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43

  (六)聚焦均衡优质,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47

  (七)聚焦改革赋能,纵深推进农村综合集成改革 50

  (八)聚焦强基固本,稳步推进农业农村本质建设 55

  五、保障措施 58

  (一)加强组织保障 58

  (二)健全政策保障 58

  (三)营造发展环境 59

  “十四五”是长兴县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现代化新征程中续写长兴“三农”工作走在前列新篇章,根据省市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总体部署和《长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县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县域典范为指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县等荣誉称号,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建成高标准农田48.8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2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6.14万亩以上,总产量20.23万吨,居全省前列。水稻单产稳步提升,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700公斤以上。生猪增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生猪存栏量5.84万头,顺利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万头猪场建设模式及经验在全省推广。特色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发展,湖羊等10个特色农产品被列入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名录,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比由2015年的80%提高至85%。截至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6亿元、增加值38.0亿元。

  2.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列

  农业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洪桥河蟹、画溪葡萄、和平吕山芦笋、水口紫笋茶、和平白茶、吕山湖羊等六大农业集聚区初具规模。农业平台建设突飞猛进,拥有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省级特色产业强镇和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76家,市级专业合作社2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5家。累计引进农业“大好高”项目85个,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804人、基层农技人员25名,数量居全省第一。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全县设施农业占比达10%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6%,示范基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均达98%以上。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湖羊生态饲养等新型生态高效种养模式有效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以上。数字“三农”建设加速推进,建成农业数字工厂5家,数字化改造种养基地20家。品牌与网络营销建设成效显著,新增“三品”认证产品50个、基地16万亩,以“长兴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1+n”农产品新型营销平台加快建设,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5亿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位列全省第五。

  3.美丽乡村提档升级

  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初步建成“太湖风情”等六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和“茶映南山”等精品线,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省级精品特色村21个、省美丽宜居示范村28个,A级景区村庄207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32个。“一村万树”行动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稳步推进,已建“一村万树”示范村34个、推进村173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3个、一般村13个。乡村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圆满完成,完成环境整治提升村庄32个,建成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村14个、市级垃圾分类标杆村80个,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维管理考核优秀县。

  4.乡村治理创新提效

  全面推广乡村治理“余村经验”,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五个所有”“乡贤联谊会”“民主决策七步法”等村民自治机制初步形成,“户主大会”“诚信积分”治理模式不断涌现。乡村法治保障持续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出台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打响“美丽乡村无法不美”品牌,健全“综合指挥中心+四平台+全科网格员”运行机制,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列。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开启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建设工作,持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和文化”县域道德品牌建设,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全覆盖,农村文化礼堂建成村占比达80%以上。创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善治示范村65个、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93个。探索开展“未来乡村”试点工作,建立“1+4+N”模式,实现吕山乡9个行政村乡村治理数字化服务平台全覆盖。

  5.城乡融合持续加速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升级,农村等级公路、城乡公交、有线电视、电信宽带通村率均达100%,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和99%。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推进,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达8.09亿元和3.92亿元,村均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达345.6万元、167.6万元,同比增长10.1%和15.2%;创新开展“十百千万”产业帮扶,累计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2198户,实现助农增收约1.2亿元。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13元,较2015年增长53%,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缩小至1.65。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02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