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发展 10 现代金融增加值* 亿元 360 550 预期性
11 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 亿元 1698.8 4000 预期性
12 现代物流营业收入(规上) 亿元 240 400 预期性
13 会议展览营业收入* 亿元 - 140 预期性
注:1.本表格内所有基数及指标口径为鄞州区本级,不含高新区。
2.带*指标使用2019年数据。
3.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以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6大行业。因批发零售数据无法剥离,计算时采用批发零售的增加值。
4.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范围包含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三、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强化改革创新、功能提升和数字赋能,推动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促进产业融合创新,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丰富服务业功能支撑,形成更高质量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深化改革开放,释放服务业发展新活力
深化服务业改革。探索服务市场开放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逐步推动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领域有序开放。加速服务产品的跨境流通,为服务贸易企业进出口产品提供通关便利,探索便利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加快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服务主体责任,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健全市场专业化服务机构第三方监管制度,在社会共治中促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
拓展服务业国际合作空间。以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浙江省自贸区宁波片区建设为契机,积极融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服务业优势产业的合作,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转移,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加快实施服务业“走出去”战略,鼓励服务业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发展进出口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和跨境电商,推进国际研发基地、投融资平台、营销网络、物流信息节点的国际化布局。
深度推进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精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甬舟一体化,紧扣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科技创新、金融资本、高端服务业等专业服务合作步伐,多种形式承接产业、服务延伸。依托上海、杭州等地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多渠道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双创合作、产学研合作、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引导科研机构在鄞州设立分院,探索飞地合作模式,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
(二)瞄准区域定位,培育服务业支撑新功能
围绕都市核心引导资源集聚。围绕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以构筑国际交流平台、建设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航运物流中心为抓手,进一步提升要素市场国际化水平,提升鄞州的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综合性、功能性和成长性总部型企业,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对外并购和重组,进一步做大体量,拓展总部功能,增强核心竞争力。依托甬江科创大走廊、城南智创大走廊、创智钱湖协同创新,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国内顶尖科技成果产业化首选地,全域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要素自由流动和有效整合。
围绕实力强区加快融入双循环。积极主动适应国内国际市场发展新变化、新趋势和新挑战,围绕提升商务环境市场化、便利化、国际化水平,着力促进消费供给升级,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面融入区域循环,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国内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助力双循环的开发联动体系,探索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投资交流合作,构建商务发展协同处理机制。提升助力双循环的商贸企业能力,支持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网络营销能力提升,推进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大力挖掘具有鄞州特色的地理标志资源,放大品牌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
围绕民生幸福强化服务保障。适应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的需求,增强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增值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培育和挖掘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家庭服务等新消费增长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和品质化升级,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突出数字赋能,打造服务业发展新优势
以信息共享整合产业要素资源。发挥数字经济渗透强、应用广的作用,加快完善新型要素交易平台的生产要素配置功能,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创新网络,降低成果转化、科技中介、创业孵化等创新服务门槛,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共享平台,推动创新资源的整合优化。加快布局发展一批覆盖娱乐、健康、教育、家政、体育等民生领域的在线服务平台,促进生活服务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有效对接,优化生活服务水平。
以智能互联拓展产业发展空间。通过互联网手段,以电子商务、虚拟消费等方式催生更多触网型业务及产品,打破服务企业的市场地域局限,拓宽服务市场空间。推动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后台云端服务创新运营模式,以虚拟空间的拓展突破服务业发展的物理空间瓶颈。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产业链专业化分工,以信息链的完善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铰合,强化重点服务提供商的引领作用,提升全产业链配套能力。
以数字应用重构产业价值体系。推动信息软件和互联网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企业管理信息化升级改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研发、设计、生产与服务全流程,全面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强化对研发设计、市场销售及客户结构等方面的信息数据整理,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营销等方式实现服务增值。以信息生产和服务为手段,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更多地释放内容、技术、品牌和文化等软载体蕴含的内涵价值。
四、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协调发展
以集聚发展为核心,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服务业空间发展结构,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实施“一带拓展、三核提升、组团发展”空间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带三核多组团”服务业空间格局。
一带:滨江活力发展带
充分对接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沿甬江-奉化江地区,依托和丰创意广场、宁波书城、甬江时尚东外滩、集盒文创产业园、宁波新世界广场等载体资源,聚焦数字文化与“文化+”融合,打造数字内容、文化科创、动漫游戏、数字传媒、文化金融等数字文创产业组团。加快三江口核心滨水区的品质提升,围绕“文创+时尚+休闲”,构建“创意+设计+展示+体验”的全产业链,不断丰富时尚元素,集聚人气商气。加快奉化江东岸地块的改造升级,继续推进滨江休闲带贯通,以长丰-宁丰、白鹤等核心区块开发建设为抓手,融合“科创+产业+城市”理念,实现产业结构大调整、发展模式大转型,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高度集聚的都市活力发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