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融生态片”。依托塘栖古镇、超山、丁山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等山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存量工业用地,以数字赋能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积极布局数字双创平台、研发空间、青年数字创业基地、数字创新港,承接核心区数字经济要素转移,培育发展数字科创、数字文创、数字农文旅、数字健康等新经济新业态。积极对接城西科创大走廊,协同拱墅、余杭,强化数字经济资源导入和产业合作,打造数字、生态、创新、人文融合发展的双创示范片区。加快崇贤、塘栖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杭州国际人才汇聚地和临平创新增长极。
2.“三廊”协同联动
建立完善数字经济跨平台联动机制,强化各产业平台间的交通联通、资源协同、产业联动,依托城东智造走廊,串联“三片”“多点”,形成数字制造与数字服务“双轮驱动”、“数字科技创新—数字制造落地—数字服务生态”一体化协同推进的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全方位接轨上海,加强与长三角都市圈区域合作,积极对接未来科技城、紫金港科技城等城西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发挥“飞地”平台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资源溢出,大力集聚高端数字创新资源。发挥临平智造资源集聚优势和企业数字转型标杆优势,依托G60科创走廊、城东智造走廊等,积极推动智造能力、经验、模式输出,提升对德清、桐乡、海宁等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图 1 临平区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图
(六)集聚现代要素,注入数字经济发展新能力
1.加强重大项目招商选资。针对数字产业发展特点,完善招商政策和服务机制,围绕5G生态、新一代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第三代半导体等数字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瞄准数字经济领域的国内外龙头企业、知名创新机构等,持续完善精准招商目录和招商招才路线图,实施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以商引商等,大力引进一批具有标杆性、引擎性、带动性的数字经济项目。瞄准重点数字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断链断供风险环节,大力引进实施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
2.打造雁阵型数字企业梯队。面向世界500强、全球数字经济百强企业等,大力引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强化“一企一策”服务;支持总部企业平台化、生态化发展,通过实体、虚拟平台,集聚产业链上下游创新创业主体。实施企业“扎根计划”,支持区内优质企业以资源优势拓展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务、孵化新项目。完善企业上市培育政策,积极对接、引导、推动数字经济高技术、高成长企业在不同板块上市。深入实施“鲲鹏计划”,强化政策精准扶持,培育一批掌握细分领域核心技术的高技术、高成长企业。深化对中小企业的“放管服”改革,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推进中小微企业“滴灌”式精准减负,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生发展,培育多层次、递进式企业梯队。
专栏 11 数字企业梯队建设重点
数字经济领军企业。实施“雄鹰”计划,支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向国际化发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支持企业平台化发展,力争培育数字经济领域雄鹰企业和“链主型”企业,
数字经济高市值上市企业。深入实施“凤凰”计划、单项冠军培育行动,将数字经济作为上市培育重点领域,加大股改、上市、并购重组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不断优化按节点分段扶持模式,支持数字企业利用各级资本市场资源实现快速发展。
数字经济专精特新企业。实施“小升规”“放水养鱼”“雏鹰”计划,引导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选定主攻方向,增强专业化能力,筑牢核心竞争优势,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域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
3.建设多层次数字人才队伍。实施“菁英”赋能、“临商”提质、“精匠”锤炼人才结构创优计划,优化升级人才政策体系,完善各类数字人才引进落户、子女教育、住房等保障,营造一流数字人才环境。制定数字经济人才急需紧缺目录,大力引进全球数字创新人才;推进“数字浙商”培育,强化企业家数字经济思维;推动数字经济领域创业创新,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鸿鹄青年”。推进未来制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完善校企合作培育机制,加强复合型“数字工匠”引育,打造“顶天立地”的数字人才队伍。
专栏 12 数字人才体系建设重点
数字经济领军人才。实施“鲲鹏计划”引才工程、“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等,大力汇聚数字经济领域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杰出青年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数字临商。实施企业家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加大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战略思维培训宣讲,推进企业家数字经济战略思维培育,造就一批具备数字经济时代战略视野的知名临商。
数字工匠。构建完善数字经济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组织对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训,培育既精通本行业业务技能又熟悉信息化知识的“数字工匠”和卓越工程师。
数字“双创”人才。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鼓励留学人员及高技术人员带项目、技术在浙创业,造就一批青年企业家。鼓励高校开展“双创”培训,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
(七)强化创新驱动,培育数字经济双创新生态
1.提升数字科创平台支撑力。推进中国(杭州)算力小镇、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浙江院、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研究院、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浙江分中心、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谋划引进数字经济领域大院名校,全面提升数字科技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谋划建立产业研究院、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原创技术研究,支持龙头企业创建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创新平台,逐步完善数字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2.鼓励数字技术创新攻关。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积极参与“揭榜挂帅”,聚焦依赖进口的产业链关键环节、材料、技术等,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重点突破工业互联网、传感器等。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工程任务,力争在关键电子元器件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产品、行业级、国际级技术标准,提升产业话语权。鼓励开展数字技术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跨领域交叉创新研究,开发一批融合新技术、新产品。
3.完善数字经济双创生态。聚焦临平数字经济发展重点,整合现有平台资源,借力G60科创走廊、城西科创大走廊等资源,谋划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特色小镇、孵化器、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重构数字经济多梯度多层级创新创业成长空间,提升平台服务能力,加快双创资源集聚发展。推进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临平科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畅通技术成果供需服务,培育数字经济领域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联动的数字创新创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