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2.全面开启数字乡村建设。一是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深入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行动,大力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农村网络和百兆光纤的全面覆盖和升级换代。加快乡村5G基站建设,推进5G数字化示范应用,打造开放共享、功能完备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二是加强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建设。依托区级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加强与省、市系统数据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与开放共享。规范整合不同来源、不同类型、不同应用的乡村数据资源,按照“浙江乡村大脑”数据采集等规范,因地制宜建设综合应用、特色业务应用,接入“浙江乡村大脑”,实现统一门户、上下贯通。加快政府端数字化管理与服务进程,提高管理精准度,打破部门间信息交流壁垒,有效实现系统接口和数据向镇(街道)、村社延伸。三是强化乡村公共服务数字赋能。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水利水务、社区服务、集体“三资”管理、惠普金融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数字化应用示范项目。重点发展乡村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农村水务、小微权力智慧监管、智慧出行等民生服务,构建完善全区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农家乐(民宿)等基础数据库。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加强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和智慧精细服务能力建设,打造“跟着节气游乡村”、禹上金融等场景应用,推进低收入农户帮扶“一张图”。到2025年,建设数字样板乡(镇)、村40个。

  (四)美丽乡村达标创建工程

  1.深化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环境“三化”处理,实现行政村覆盖率100%,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治理长效机制。全面开展乡村污水治理,统筹规划污水治理时序,实现农村污水设施标准化运维95%、出水达标率达到95%以上,创建“污水零直排区”500个。到2025年,创建三星级以上公厕39座。二是实施村庄景观风貌提升行动。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开展全域围墙革命、庭院革命和基础环境整治,推进田间积存垃圾清理和杆线整治,强化河道清淤、堤防加固、河道护岸及岸坡整治、美丽河道景观绿化,科学规划村庄建筑布局和创新农民集中建房模式,营造“建筑、庭院、田园、竹林”融合协调的和谐景象。三是完善村级公共服务长效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运维体系,确保设施安全有序运行。建立创建工作长效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加强经常性督查,适时组织开展“回头看”。

  2.推动农文旅融合示范建设。一是推动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结合沿线农业园区、景区景点、小城镇,融合运动养生、农趣美食、民宿度假、文化文创、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串点成线打造以产业、文化为重心的精品主题游线,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精美、多业融合的美丽乡村示范带。到2025年,累计建成美丽乡村特色村15个、美丽乡村风景带8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11个。二是发展美丽乡村夜经济。加强夜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大力发展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读、夜健。合理增设一批乡村夜间消费空间和设施,对实施街区及其周边的主要道路、标志性建筑物进行集中亮化美化。丰富美丽乡村夜经济产品业态,以“一镇一品”为重点,组织形式多样的夜间文化体验活动,构建夜间文旅产品业态、公共服务、市场推广三大体系,建设美丽乡村夜经济精品路线,培育夜间经济试点村。三是推动跨区域农文旅合作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联合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拓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加强浙西旅游协作发展,依托杭州国际旅游城市品牌,开展区域旅游市场合作联动,积极发展面向国际游客的城乡体验式旅游。积极参与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推进区域间项目共建、设施共享、客源互送、品牌共创。

  3.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一是实施“百路千里美乡村”全域环境扩面提升工程。紧紧围绕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以干净整洁有序为目标,按照“基础先行、自行申报、镇村实施、以奖代补”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扩大美丽乡村建设覆盖面,推动乡村治理能级提升,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二是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化达标创建。对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坚持“巩固一批、创建一批、培育一批”,积极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认定工作,建立健全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长效机制。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十美共进”要求,结合国家级径山农业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以大径山美丽乡村为核心的基础环境、村容村貌、配套设施、景观风貌、产业培育等整治提升行动。到2025年,实现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创建全覆盖。三是推进“未来乡村实验区”建设。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智化、共享化、融合化价值取向,聚力未来“邻里、文化、健康、生态、创业、建筑、交通、数字、服务、治理”十大场景,推进城郊融合型、集聚提升性、产业主导型、特色保护型未来乡村建设。到2025年,打造引领时代潮流、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未来乡村示范村(试点)20个。

  (五)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工程

  1.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是支持村级开展经营性项目。鼓励通过开发特许经营、综合体类、集体建设用地等途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是统筹实施“飞地”抱团项目。积极发展跨镇街、以镇街为单位跨村的“飞地”抱团项目,通过组建项目管理公司,引导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将分散资源集聚,实现抱团发展。三是鼓励村集体探索发展新路径。鼓励村集体牵头注册成立景区村庄运营、物业管理、劳务服务等服务型实体,通过“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增加村级集体和农民的经济收入。四是支持“村建民用”促进增收。鼓励村集体通过设施农用地和设施林业用地建设项目给当地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发展空间,获取稳定租金收益。到2025年,年经营收入150万元及以上村级组织占比达到85%;区县协作到位资金0.51亿元,“联乡结村”到位资金150万元。

  2.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参与农产品精深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经营性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二是提升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进一步健全低收入农户扶持政策,探索实施低收入农户共同富裕示范项目、闲置农房盘活利用、金融扶持等举措,多渠道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三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针对用工需求结构变化,开展订单式、套餐制等新型农民职业培训,畅通技能型人才“加薪通道”“认证通道”和“晋升通道”,提升农村居民就业水平。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推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民住房等财产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营,拓宽农民财产收入来源渠道。四是持续优化农村创业创新环境。充分发挥未来科技城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的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机制,大力支持农创客发展,鼓励开展农业产业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采用“以商引商”的方式促进农业项目招引落地。落实各级政府减税降费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及个体的融资、信贷支持力度,提升小微企业自主经营活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81.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