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二、聚力乡村建设行动,打造“最美乡村堰上样板”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改善和提升农村现代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妥善解决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好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

  溱湖农旅民俗田园乡村发展区聚焦生态和旅游,高水平开发旅游资源,高强度完善服务配套,聚焦环溱湖周边的特色村落,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招引水上乐园、民宿客栈、旅游商业街等产业项目,充分释放生态红利,放大富民、助民、惠民效应。中部现代文明田园乡村发展区立足自身资源条件、自然景观、乡风民俗、经济水平、历史人文、区位特征等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与集中建设提升,力求做到扬长避短、挖掘特色、彰显个性。通南改革创新田园乡村发展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方式,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交通设施、水利设施、信息设施等建设,大力进行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推进特色小镇发展。

  (二)打造农村发展新基础

  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持续推进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农网改造、污水治理、交通物流等提档升级,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建设,加强村庄路网与交通主骨架高效衔接,实施燃气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推进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加快构建权属清晰、权责明确、管护到位、机制健全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切实解决管护难题。促进农村物流通达。加快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农业农村、商贸等融合发展,大幅提高行政村物流服务通达性,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建设全区农村物流中心,每个镇街建设1个综合运输服务站,每个建制村建设1个综合运输服务点,基本建成覆盖区、镇、村三级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实施光网乡村建设工程,到2022年全面建成光网乡村。通过政策鼓励、技术引进、示范引导、对接洽谈等方式促进农业物联网技术落地应用,加强农产品信息大数据建设,实现系统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业务协作协同。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实施圩堤加固、圩口闸及排涝站改造等建设,大幅增强全区防洪减灾能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灌排体系,切实推进周山河等灌区提档升级改造,疏浚整治河道,提档升级电灌站,加强农业生产保障。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设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实施高效农业自动化控制微灌技术示范项目。

  (三)塑造农村生态新风貌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已改户厕维护,根据实际需求布点增建农村公共厕所。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美丽庭院”争创活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抓好已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提高设施正常运行率,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达80%。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修复。以林长制为统领,抓好村庄绿化、路河绿化、资源保护管理、林下经济发展等工作,继续推进“三化”造林与“三化”示范村创建,提升沿河、沿路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平。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加快治理农村黑臭水体和修复水生态,进一步提高农村河道建设管理水平。坚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理念,通过生态河道整治、岸坡绿化、荒地复绿等工程措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探索建立乡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严格“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与任务,推进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开展农田灌溉尾水达标排放治理工程,各镇街全部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2021-2025年,在全域范围内化学农药使用量、化肥施用量每年较上一年下降1%,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80%。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质量,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其中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85%以上。健全收集、处理、运输、利用为一体的畜禽养殖粪污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全面完成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支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替代;集成推广节肥节药节水等绿色技术模式,发展“稻渔共生”、“粮饲—猪—沼—肥”等生态循环种养。

  (四)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1+4+1”乡村治理体系;加强镇街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镇街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强化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镇街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和乡村治理中心;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居)民委员会、村(居)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等以及广大村(居)民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方式。加强乡村治理载体建设,开展党群服务“一中心”建设,加强文明实践“一阵地”建设,推进基层治理“一网格”建设,开展自治管理“一格局”建设,加强股份合作“一组织”建设,推进便民服务“一窗口”建设,强化村级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发展乡村社会事业,大力培育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持续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优质资源供给,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合理规划设置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加快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升级,着力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和覆盖面,积极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倡导乡村文明新风。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实施文明村镇创建、农村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建设,推进乡村移风易俗,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和公共文化建设,提振农村精气神,孕育社会好风尚。到2025年,乡风文明测评指数达到90以上。丰富乡村文体生活。统筹城乡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公共文体服务向农村延伸,增加优秀乡村文体产品和服务供给。全面开展“文化百村行”和“全民健身基层行”,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体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增强人民群众的文体获得感。以村基层综合文体服务中心为基础,建设乡村公共文体空间50个,涵养村民精神生活。加大农耕文化、历史遗迹、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等保护力度,挖掘传承创新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进一步彰显“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主题活动凝聚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2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