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快推进水系有效连通
严格保护自然河道,严禁城乡建设随意占用河道,加快实施断头河连通工程,形成疏水活水网络,实现与蓝色主骨架连通。非主要航道河流尽量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原则上不建硬质驳岸,减少裁弯取直,体现河道自然美。统筹农业灌溉和水系沟通需要,推动有条件的地方拆坝建桥,实施调水引流,构建水系统连通格局。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要求,纵深推进、横向拓展高宝邵伯湖、七河八岛以及南水北调输水廊道等重点湖泊河道,加强互联互通,实现主要湖泊与河道之间、大小河流之间水系畅通。
2.深入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
实施高邮湖、邵伯湖、归江十坝、“七河八岛”、廖家沟、夹江一线生态大走廊、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南延绿化、江都水利枢纽环境提升等工程,把沿河两岸、沿江一线打造成为最富水韵的生态保护核心区。实施沿江、沿河、沿湖“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高水平实施江淮生态大走廊沿线“三退三还”工程,构建江淮大地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依托江都水利枢纽规划建设水情国情教育基地。继续深入实施河湖生态修复、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工程,提升南水北调配套完善能力,确保南水北调水质优于Ⅲ类水。全面推进长江岸线深度生态修复,实施长江岸线宜林区域植树计划,推动长江岸线整治与生态修复。
3.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在长江扬州段、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以及高邮湖、邵伯湖、宝应湖堤岸营造水源涵养防护林带。以三阳河为穿引线,形成一条自南向北的区域东部生态走廊,贯通江都区、高邮市和宝应县。加强东部区域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以及潼河、三阳河、京杭运河等两侧河道防护林构建。加快建设有机串联城市、集镇和村落的绿色廊道体系,留足城市之间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缓冲带。推进新淮江公路、京沪高速、安大公路、老淮江公路、沿湖大道、宝应汜水大道等主要道路绿色廊道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提升“两山”基地建设。
4.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深入实施绿美家园建设工程。持续推进“绿扬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加强大中型湖泊周边100米、小型湖泊50米范围水源涵养林恢复与建设。开展绿美村庄建设,以规划布点村庄为对象,以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为重点,坚持绿化、美化、文化相结合,绿地、林地、湿地同建,开展绿美村庄建设活动。开展绿色单位建设,重点加强产业集中区和污染严重企业的绿化工作,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绿化隔离带。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大力推进森林生态系统、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开展生态景观廊道建设。严格控制铁路、公路两侧用地范围以外绿化带用地审批,以市内G233、S237(新S237)、S264、S611、S332、S333等省道国道以及联结机场路和G2路段等为重点,推动建设高质量通道绿化带。骨干林带以生态和景观功能为目的,以营造多树种异龄复层林,形成群落结构复杂、物种丰富多样的生态廊道。精心打造沿长江、运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廊道生态风光带。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在中幼林基础上,通过间伐、修枝等措施,实施森林抚育。开展退化林修复,通过合理调整树种结构、人工干预等措施,丰富树种,提高质量,美化景观。推进林种结构多样化、景观化,在全市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城镇周边、城乡绿化游园和公共休闲区等人为活动频繁区域,稳步推进森林结构多样化景观化,采取科学营林措施进行彩色化提升,增强现有森林景观效果,打造多彩靓丽的城乡视觉环境。在高速公路、国道及城市主干道栽植高大乔木,搭建防护与景观一体的生态廊道。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1.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
以高邮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工作为基础,积极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摸清全市生物多样性家底。建设市级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评估和分析生物多样性现状、变化规律、受威胁程度和可恢复程度,提出优先保护及恢复的目标清单,筛选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地区,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2.强化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
加强长江禁渔工作,保护江豚、中华鲟等濒危物种,强化长江重点水生物种和重要渔业生物保护,保育长江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加大高邮湖大银鱼湖鲚、长江扬州段四大家鱼、白马湖泥鳅和沙塘鳢等的保护力度。
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管理,严格控制城市、工业区与野生动植物聚集区的距离,确保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不受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的干扰与污染。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开展乡土树种、主要农作物、林木花卉等种质资源异地保护和原生境保护。
3.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
加强生物遗传资源调查编目与价值评价。开展农作物和畜禽品种资源及野生食用、药用动植物、菌种资源调查,整理各类生物遗传资源信息,建立和完善野生生物名录、信息系统。构建跨部门生物遗传资源和农林作物、畜禽等品种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生物遗传资源直接使用价值、开发价值及保护价值评估,为规范生物遗传资源使用和交换的利益分享提供基础依据。
强化生物遗传资源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遗传资源保种场和保护区建设。建立完善生物遗传资源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补充,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建设,建设特有、特色物种保护基地。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地方物种遗传基因库,对珍稀动植物组织、胚胎、DNA信息等进行保存和保护。
建立健全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完善各类生物遗传资源保存体系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规范生物遗传资源获取利用活动。抢救性保护和传承相关传统知识,完善传统知识保护制度,探索建立生物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共享制度。
4.加大生物多样性执法力度
加强对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及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执法检查监督,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行为,严肃查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强化生物遗传资源、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进出口管理,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组建打击非法交易犯罪合作机制,严控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流失。
5.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加强外来物种调查与监测。开展外来物种调查和影响评价,定期开展外来有害生物监测,对已经传入和可能传入的外来有害生物进行监测、防控,构建外来有害生物数据库。重点加强候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建立外来危险检疫性植物病害监控技术平台。
加大生物安全风险防范力度。禁止或限制在自然保护地内引入外来物种、营造单一纯林、过量施洒农药等干扰、威胁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开展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和重大植物疫情防控,有效阻截外来农业有害生物入侵和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蔓延。加强生物安全科普宣传,培养全民预防生物入侵意识。
专栏10 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
1、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修复工程。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现状调查与评估,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
2、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相关要求,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