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扬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二)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重视新污染物治理

  在摸清全市重金属污染排放状况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和完善重金属污染源数据库,充分利用调查成果,建立一企一档,并进行动态更新。在“十三五”综合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涉重企业整治整合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不断优化涉重行业产业结构;深入推进涉重企业清洁化改造,不断提升涉重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强化涉重企业环境监管,加强对重金属污染源的监测,推动落实“日测月报”制度,督促涉重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提升涉重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国控省控断面重金属达标率100%,重金属重点排污企业达标排放率100%,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率100%。

  开展新污染物筛查、评估与环境监测。对重点行业重点化学物质生产使用信息进行调查。以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全氟化合物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为调查对象,开展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编制专项调查监测工作方案。

  加强新污染物排放控制。强化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督促企业落实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全面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淘汰和限制措施,强化绿色替代品和替代技术推广应用。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中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对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新污染物的企业,全面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强石化、涂料、纺织印染、橡胶、医药等行业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

  加快淘汰、限制、减少国际环境公约管控化学品。淘汰六溴环十二烷、十溴二苯醚、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基本淘汰短链氯化石蜡、全氟辛酸等一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鼓励对限制或禁止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严厉打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非法生产和使用、添汞产品非法生产等违法行为。

  (三)严格监管放射源,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

  完善放射源使用、操作、安全保卫等制度和程序。加强放射源运输、使用、收贮等全过程管理,提高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对运行中含放射源的装置和场所,配置剂量监测和报警装置,并定期检查。完善辐射安全工作许可与资质管理。强化对放射性废源(物)的统一管理,确保100%安全收贮放射性废源,妥善处置放射性废物,最大限度降低环境风险。严格核与辐射项目审批;加强放射源单位监督检查,实现放射源全寿期跟踪监管;加强涉源关停企业的监管,及时做好闲置、废弃放射源的监督管理工作。

  推动非现场检查方式在核技术利用领域的应用,打造先进的高风险移动源在线监控平台,实现远程监管。完善辐射安全监管,扩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范围,优化监测点位和监测项目,完善监测方案。开展广播电视、移动基站等电磁辐射设施周边示范点监测,强化电磁辐射环境的监督性监测。

  专栏8 健全环境风险防范体系重点工程

  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防范体系建设工程。完成化工园区和电池工业园突发水污染事件“企业—园区—周边敏感目标”三级防范体系和京杭大运河等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建设。

  七、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构建美丽扬州空间新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水为脉、以绿为底,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让扬州的生态颜值在世人眼中更有魅力。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

  1.建立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合理确定全市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等功能空间,科学从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编制市、县(市、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构建统一规范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生态环境管控。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深入落实《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精细化管理,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

  2.构建国土空间总体布局

  以“三区三线”为载体,统筹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构建“一核两心、一带两轴、两地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为纽带,加大大运河流域生态保护力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河湖岸线利用与保护,巩固“一带一廊、五大板块、七大亮点”江淮生态大走廊基本布局,开展全域创建,构建全域绿色生态发展格局。推动线路规划、景观打造、节点建设,串联城区、城郊的各类绿地、公园,连接城区与环城林地、草地,打造一批健身步道、生态绿道、文化廊道,构建区域绿色生态格局。

  专栏9 “一核两心、一带两轴、两地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核”指由扬州市区和仪征城区组成的扬州大都市区,“两心”指高邮、宝应两个县域中心。

  “一带”指沿江科创产业发展带;“两轴”分别指“宁-扬”科技创新与城镇发展复合轴、“淮-扬-镇”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复合轴。

  “两地”指高邮湖-邵伯湖-渌洋湖生态绿心地带和江淮生态绿心地带,“三区”指西部生态农业区、东部粮食养殖农业区和南部沿江经济农业区。

  3.优化生态网络体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完善生态网络,打造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生态连接线,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湖泊湿地保护与修复,实施退养还湖、退圩还湖,扩大河湖水域面积,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加强生态廊道建设,带动生态空间整体修复,打造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为主体的清水通道、以京杭运河为主轴的生态文明廊道。建设“多片”绿色生态源,以江淮丘陵、里下河地区和平原林网以及河湖岸带为重点,严格保护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生态公益林,加强平原增绿造景和丘陵山地森林植被恢复。以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近郊、“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区域为重点,先行打造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工程,构建生态安全屏障,遏制开发边界无序扩张,维护生态保护网络边界。

  4.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严格落实《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用地性质、土地权属和责任分工,设立完善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落地准确、边界清晰、监管到位。组织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现状调查与评估,建立市、县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加快完成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内负面清单项目关停搬迁,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力度,一体化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内外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建立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和常态化执法机制,定期开展评价和执法督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管控和保护成效考核,严格责任追究,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和分区管控,严格保护生态功能。

  (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6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