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6 固废监管处理工程
1、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工程。全市新建(改建)中转站10座。到2025年,市区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和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覆盖率均达95%以上。
2、垃圾处理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广陵东南片区垃圾中转站新建工程。建成广陵区、江都区、宝应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厂,提高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建成江都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邗江区厨余垃圾处理厂(一期)。
3、化工园区有毒有害物质风险防控工程。推进沿江化工园区有毒有害物质风险管控,实施典型化工企业环境安全整治及废水深度处理升级改造,建设园区有毒有害物质排放风险应急系统。开展长江沿岸工业园区水污染排放精准监管提升试点示范。
4、医疗废物生产线改造工程。开展扬州首拓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置5500吨医疗废物生产线技术改造。
5、危险废物填埋库新建工程。实施扬州杰嘉工业固废处置有限公司危险废物填埋库新建工程,在现有固废库区新建6.3万立方米刚性危险废物填埋库。
6、医疗废物处置提标升级工程。扬州恒星环保有限公司对现有高温高压灭菌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建设1条高温蒸煮全自动生产线),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5000吨/年提升至9000吨/年。
(五)强化噪声污染防治,建设“宁静”扬州
坚持营造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强化声环境功能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投诉热点领域噪声污染,增强公众声环境保护意识,打造宁静社区及办公、休闲场所。
1.加强工业企业噪声控制
推行使用低噪声设备,大力推广使用低噪声风机、低噪声空压机、低噪声冷却塔、低噪声机械加工设备等,工业噪声源应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措施,必要时应设置隔声罩,确保厂界达标,从噪声源头和传播途径上有效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加强厂区绿化,在高噪声设备处和厂界之间设置绿化带。控制在居民住宅区附近新建工业项目,杜绝产生新的噪声污染源。
2.加强施工噪声控制
合理选择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和施工工艺,降低施工噪声,以液压打桩代替冲击打桩,以挤压式破碎机替代撞击式石料破碎机,淘汰现行裸露的圆盘电锯,采用低噪声木锯刨机床,以低噪声的螺杆式空气压缩机替代活塞式空压机等。改进建筑施工作业方式,推广商品混凝土,在建成区内禁止施工工地现场搅拌作业,彻底消除混凝土搅拌机噪声污染。严格控制建筑施工作业时间,减轻建筑噪声对居民休息、睡眠的影响。加强对施工工地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环境意识教育。建设建筑施工噪声实时监控系统,规范文明施工,避免施工噪声扰民。
3.加强交通噪声控制
在人口密集区及邻近医院、学校等敏感对象地点的路段设置隔声屏障、防护林带,禁止喇叭鸣笛,完善噪声自动监测站建设,在噪声扰民严重的区域新增自动监测显示屏,并加强污染源治理。加大交通线路运行管理力度,限制城镇化地区大型机动车辆运行时段、范围和线路,加强机动车禁鸣执法与宣传,减少交通噪声扰民现象。加强交通道路管理,保持道路畅通、交通秩序良好,加强路面维护保养,采用环保低噪声路面材料,降低车辆行驶噪声。扩大城市机动车禁鸣范围,加强交通法规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
4.加强社会噪声控制
加强餐饮、商业、文化娱乐业等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力度,提高社会居民整体控制噪声意识。针对投诉件中涉及噪声未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的娱乐场所进行限期整改,仍不达标者予以关停。
专栏7 噪声防治工程
1、声功能区划定。开展扬州市声功能区划定、调整,明确声功能区划分范围,按照不同声功能区标准,进一步严格噪声污染管理,提高扬州市声环境质量。
2、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选择自动监测点位,建设声功能自动监测设施,确定主要监测项目,开展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
六、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坚持主动防控和系统管理,强化风险源头排查,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全面提升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
(一)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1.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预警体系。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全过程管理,严格源头防控,深化过程监管,强化事后追责。加强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环境风险评价,探索开展南水北调输水通道、中心城市等重点区域环境风险评价。强化环境监测与预警,强化企业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排放自动监测与异常报警机制,和突发环境事件网络监控平台,提高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监测设备运行异常等信息追踪、捕获与报警能力。深入分析自然生态、饮用水源、大气、土壤、噪声、固危废、核与辐射、环境信访、重大舆情等各个领域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制定重大风险隐患清单,加强动态评估和监测预警。
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积极关注环境健康,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持续开展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探索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和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监测网络,逐步构建应对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的管控体系。推动开展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识别与排查,建立生态环境健康风险源企业基础数据库。推动将环境健康风险纳入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探索突发环境事件后评估机制和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
2.防控重点行业和区域环境风险
防控重点区域环境风险。开展重点区域环境风险评估。在环境风险集中的工业园区,落实环境和安全距离防护,逐步搬迁风险敏感目标。排查扬州化工园等重点环境风险源,整治风险隐患,落实达标改造,对不达标的企业限期退出。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环境风险防控。
防控重点行业环境风险。对涉及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物等相关行业实行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强化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物资的监督管理。加强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防控,全面排查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使用及存储全过程风险隐患,健全环境监管及风险防范制度,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对涉重行业环境风险防控,提高金属表面处理等行业环境准入门槛和环境安全水平,推动集中式表面处理中心建设,逐步推动涉重企业入园进区。加强对危废处置行业环境风险管控,强化贮存、处置的环境监管。
3.加强环境风险源管理
开展环境风险源排查,加强环境风险源分类管控,重点加强危险废物、含重金属、放射源等环境风险源监控。加强突出类别危险废物的安全处置,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单位规范化整治。强化涉重金属风险源管理。加大日常监管力度,杜绝有毒有害危险品违法排污现象,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4.加强环境应急管理
实行环境应急分级、动态和全过程管理。建立多级环境风险应急响应体系,建立市-县区-园区-企业专业环境应急救援队伍,特别是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应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器材。开展环境应急预案专项抽查检查,组织环境应急演练拉练和培训。构建突发环境事件预案和演练制度,落实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加强环境风险事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强化风险事件环境应急监测,建立环境风险信息报告制度。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应急演练和督查。建立重要敏感区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及应急响应机制,确保扬州市域饮用水安全及南水北调东线扬州段调水安全。完成化工园区和电池工业园突发水污染事件“企业—园区—周边敏感目标”三级防范体系和京杭大运河等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建设。突出生产安全环境事故、交通运输环境事件等重点环境风险过程应对处置,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健全突发环境事件损害鉴定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