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浙江省推动“千万工程”的坚守与实践,主要有以下7方面经验: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始终坚持有序改善民生福祉,先易后难;始终坚持系统治理,久久为功;始终坚持真金白银投入,强化要素保障;始终坚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调动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
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要广泛开展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二要落实推进机制,合力攻坚克难;三要注重规划引领,加强分类指导;四要完善投入机制,创新扶持政策。
专栏5 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程
1、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工程。在国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基础上,进一步选择调查尚未覆盖的地块,深入开展采样监测调查。对全市46家重点土壤环境监管企业周边土壤和地下水开展监督性监测。实施关停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地块调查。
2、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针对受污染耕地、列入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的污染地块,开展风险管控式治理修复,重点做好沿江1公里范围内退出化工企业污染地块修复。探索土-水协同修复治理模式,选取典型污染地块,开展风险管控修复治理。开展高邮市助剂厂、邗江路南延地块、蓝光精细化工地块风险管控式修复治理,实施高邮市西北棚户区染化厂、垃圾填埋厂、炼铅厂环境治理工程。
3、地下水污染防控工程。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划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联动机制。实施重点污染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控、防渗改造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紧密联系区地下水污染防控等试点示范工程。
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化农田改造、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化改造、生态循环农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蔬菜尾菜、畜禽养殖粪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或处置工程。
5、遗留地块风险管控工程。以全市2018年至2020年关闭的462家化工企业为重点,全面梳理近年来全市关闭重污染企业遗留地块情况,查明地块现状,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地块清单,实施风险管控,确保土壤环境质量安全。
6、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提升行动。以县为单位编制新一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督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完善污染防治设施,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加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杜绝畜禽养殖场偷排偷运,污染环境。
7、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组织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建立农村黑臭水体名册台账,及时向社会公开,制定黑臭水体治理方案,逐步消除面积较大的农村黑臭水体。
8、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优工程。开展全市地下水污染分区划定,和地下水国考点位监测井规范化整治,编制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改善方案,确保国考地下水水质达标并逐步改善。
(四)加强固废监管与处理,建设“无废”扬州
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及农业废弃物收集及安全处置水平,最大化源头减量,科学化资源利用和无害处置。
1.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安全处置
加强危险废物监管。依托江苏省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严格危险废物产生申报、安全贮存、转移处置管理。推广减少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和降低工业危险废物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降低危害性。建立危险废物运输车辆备案制度,完善“点对点”的常备通行路线,实现危险废物运输车辆规范有序、安全便捷通行。强化危险废物环境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放、倾倒、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提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全面开展危险废物历史遗留问题排查、整治。有序推进中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贮存试点,提升小微企业工业园区等危险废物收集转运能力。推动构建实验室废物、小量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转运体系,鼓励开展废矿物油收集网络试点建设。试点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废铅蓄电池回收体系。
2.推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减量化技术改造。严格监管污泥产生、运输、处理处置的过程,提升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推进“以渣定产”,重点支持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废渣等大宗、高附加值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提高可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推进产废行业绿色转型,开展产废行业绿色设计,生产过程充分考虑后续综合利用环节大宗固废。推进利废行业绿色生产,持续提升利废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大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强化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全流程管理,严格落实全过程环境污染防治责任。推行大宗固废绿色运输,鼓励使用专用运输设备和车辆,加强大宗固废运输过程管理。鼓励利废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完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二次污染。强化大宗固废规范处置,加强大宗固废贮存及处置管理,强化主体责任,推动建设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贮存设施。
3.加强其它产业废弃物污染防治
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污染防治的环境监管,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企业拆解行为。完善建筑垃圾收集、清运、分拣和再利用的一体化回收利用系统,建设日处理12000吨建筑垃圾消纳场及综合利用处理中心5座,确保到2025年底,建筑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在60%以上。
4.提升农业废弃物处置水平
进一步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县建设项目,加强秸秆离田处置利用。建设覆盖各乡镇的秸秆收储运设施项目,推动稻草肥料化利用项目、秸秆基料化利用标准化蘑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秸秆-生物质燃料能源化利用项目、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绿化林地养护项目等。推广普及标准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机械化捡拾回收,健全完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和长效机制,强化产销用环节监管,推动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落实回收责任,加大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支持,对加厚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给予补贴。推行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鼓励进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5.深化生活垃圾分类与无害化处置
全面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继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完善各类生活废弃物的分流处理体系,建立健全小区及沿街商铺分类垃圾收运专线。减少进入末端处理设施的生活垃圾量,提高日常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水平。建成江都区餐厨废弃物处理厂、邗江区厨余垃圾处理厂(一期),新建(改建)中转站10座。实现市区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和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均达95%以上,市区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
6.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与管理水平
加快医疗废物协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体系。推动宝应、高邮和仪征启动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对现有危险废物集中焚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形成符合运行要求的医疗废物应急焚烧能力。配备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或“车载式”医疗废物处置方舱,形成常备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所需的场地、设施、车辆等,满足疫情期间实际需求。推动建成“医疗废物收运处置全流程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医疗废物产生、收集、转移、处置等全流程管理,和医疗废物有关信息可追溯、可查询,进一步提升全市医疗废物收运处置现代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