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断面水质达标尚不稳定
“十三五”期间,吴江区7个国省考断面中,元荡湖心断面总磷指标年均值未达到考核目标要求,部分考核断面的年均值虽然能够达到考核要求,但是逐月监测数据存在一定波动,不能稳定达标。经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结构性污染仍然存在。吴江区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尤其是纺织、印染等水污染重点行业占的比例较高。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吴江区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大,化学需氧量排放占全市排放量的16.83%;氨氮排放量占全市排放量的9.72%。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效能有待提高。小区、企事业单位、工业企业等存在污水管网雨污混接、错接现象;存在“小散乱”排水、阳台排水等现象。部分污水管道老化破损导致污水渗漏,部分污水处理厂进水污染物浓度偏低,少数城镇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污水处理能力有待提升。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不稳定。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排放存在间断性和主要污染物浓度偏低等特点,影响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
二、高质量发展对优质水资源供给提出挑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吴江区水资源丰富,但有效水资源量贫乏,且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水质型缺水风险依然存在,万元GDP用水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中水、雨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不足,城市生活和服务业用水精细化水平仍需提升。用水结构尚不完善,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印染等高耗水工业企业的用水定额还有较大压减空间,水资源利用对产业结构的刚性约束及全社会节水引导尚需进一步强化。非法取水、偷打深井等情况时有发生,需要加强取水许可监管,推进取用水规范化管理。缺乏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爱水节水护水主动性不强,节约用水的社会风气尚未全面形成,用水理念亟需转变。跨区域、跨行业治水协作机制尚待健全,跨界水网、智慧化、协同管理尚未形成。
三、湖泊总磷、富营养化依然突出
2020年,太湖、元荡等主要湖泊均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元荡考核断面的总磷超标。太湖营养盐过剩的状况未根本扭转,太湖饮用水水源地的蓝藻与总磷问题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每年夏季都存在蓝藻爆发风险,其中2019年的水华发生次数和发生面积均出现反弹。湖泊总磷浓度与富营养化水平居高不下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是受周边通湖河流影响,河道总磷浓度一般都高于湖泊总磷目标浓度,由于多数湖泊往往兼具调蓄、过水等功能,再加上周边用水量和用水需求的增加,河水与湖水交换量较大,影响湖泊总磷浓度。二是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水生植物覆盖度度,物种单一,生物多样化程度低,自净能力有限。
四、水环境治理成效尚不稳固
全区污水处理能力与需求尚不匹配,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有待加强,污水处理设施配置尚不平衡,部分片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片区之间污水处理能力不平衡,污水厂站网湿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雨污合流、直排等现象仍然存在,污水收集接纳还有盲区,管网运维管护有待提升,污水收集和规范排水协同推进仍需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村庄接纳率不高,运行管理有较大提升空间。船舶水污染物船港城接转运机制运行还不够顺畅。部分跨界河湖缺乏一体化合理布局,河湖不通畅情况广泛存在,亟需打破行政壁垒,统筹考虑实现跨界河湖连通。
五、河湖水生态修复亟需加强
近年来吴江区围绕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开展了一系列点源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镇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治理、码头及船坞污染治理、活水流畅及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仍存在河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不足,生态系统受损等问题。河湖水生态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我区的水态系统修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河湖生态流量、生态水位、滨岸带生态系统的调查和保护、河湖水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查和优化等方面相对薄弱,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基础信息和科技支撑不够、水生态监测系统性不强等问题。河湖水生态系统依然脆弱,早期硬质化水工程生态环境友好性不足,近岸带生物资源缺失,水生生物生境遭到破坏。此外,“十四五”期间提出河湖生态缓冲带、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恢复、土著鱼类和水生植物恢复等都是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因此,亟需加强全区河湖的生态修复治理,在水质达标的同时,改善河湖生境,恢复河湖水生态,实现“有鱼有草”,增强人民群众对水质改善的获得感。
六、保障水环境安全压力仍较大
吴江区纺织印染企业密集,锑污染风险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锑浓度超标成为威胁太浦河下游水源地供水安全的主要因素。境内京杭大运河、太浦河均为重要航道,危险货物运输构成水环境风险隐患。
七、水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能力仍需加强
依法治水仍需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行政综合执法水平有待提高。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仍需深化,河湖治理成效仍不稳定,联合河长制和民间河(湖)长制制度优势仍有待进一步发挥,投入保障机制仍需完善,科技创新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换难。人才队伍对水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有待加大,人才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智慧化水平有待提升,境内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水质等监测网络已经初步建立,但监测广度、精度、自动化程度以及信息共享等,尚无法满足智慧管控的数据需求,业务应用覆盖不完整、智慧化深度不足,各类系统数据及业务难以形成整套智慧化的综合决策体系。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对苏州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全力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面向“美丽吴江”建设目标,突出流域特色,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坚持继承发扬、求实创新、落地可行,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河湖为统领,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等要素,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努力建成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示范样板,为打造引领长三角的“创新湖区”、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的“乐居之城”和实现2035年建成美丽中国吴江样板目标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