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4 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
1、强化重要水域生态涵养。开展太湖生态修复研究。
2、主要湖泊水生态修复。系统开展全区主要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降低湖泊总磷浓度,改善湖泊富营养化水平。加快元荡生态修复,推进“美湖漾”湖泊群落等综合整治,打造生态美丽湖泊群。推进32个青吴嘉跨界河湖联合治理项目。
3、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加强对太湖、元荡等区位特别重要或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抢救性保护与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在三白荡等地实施保护小区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同里、震泽等湿地公园建设工程。
4、生态美丽河湖建设。全区建设470条生态美丽河湖。打造1个省级生态美丽示范河湖,力争打造1个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态美丽河湖样板。
5、推进河湖畅流活水。实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县项目(一期、二期)和乡级生态河道建设。
第六节 节水增效,不断优化水资源配置利用
一、推进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持续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最严格管理,完善以总量与效率控制为核心的水资源利用管理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水资源调配体系,提高综合调配能力和水平,完成新一轮《吴江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加强取水用水过程管理,开展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开展取水口核查登记,掌握已建取水口的数量、合规性和监测计量现状,规范取用水行为,健全取水口监管机制,严格计划用水管理、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等制度。
推进节水增效。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增效,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提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农业用水的控制性指标,并以此为依据,加强对取用水行为的监管,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人口规模、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与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协调。建立覆盖节水目标控制、规划设计评价优先、计量计算的节水标准体系,实施节水评价,推进节水落地。推进工业节水,提升工业企业尾水循环和再生利用水平,高耗水行业达到先进定额标准。
深化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开展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城乡节水降损,制定和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实施方案,降低管网漏损量;建立供水管网精细化管理平台和漏损管控体系,实现信息化管理和精准化监控;至2025年,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8%。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加快服务业节水技术改造。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引导企业之间的用水系统集成优化;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严控高耗水行业产能扩张,推进节水型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建立健全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档升级农田水利设施,打造节水型农业园区。加快完善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灌溉精细化、精准化管理,稳固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探索灌溉定额控制制度,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全面覆盖。到2025年全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低于0.7。
深化节水型载体建设,多领域推进“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强化节水监管,规范用水节水行为;加强节水型载体建设,开展水平衡测试和用水审计,不断提高各类节水型载体覆盖率,高质量建设一批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等,充分发挥节水示范作用,全区节水型载体覆盖率达40%。
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加强雨水、中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积极推动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再生利用水平。推动工业生产、城市景观绿化、道路清扫、车辆冲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态景观用水等领域优先使用非常规水,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现建成区雨洪资源利用。将非常规水资源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鼓励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项目建设,促进企业单位积极使用非常规水资源。推进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政策文件研究。
加强节约用水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树立大力节水理念,充分认识到节水就是开源,节水就是增效,节水就是减排,节水就是降水。
二、加强河湖生态用水保障
以河湖生态健康为目标,按照维系河湖生态功能、提升水环境承载能力等要求,加强河湖生态用水保障,提升全区河湖水生态服务功能,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推进重点河湖生态水位和保障实施方案研究,科学确定河湖生态水位,明确管控责任和管理措施,强化水量统一调度管理,充分发挥控制性水工程的综合效益,适时适度实施生态补水。加强河湖生态水位动态监测预警,建立重要河湖生态水位保障联动和预警响应机制,努力保障生活用水与重要河湖生态用水。
专栏5 水资源优化配置重点工程
1、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定重要河湖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完成新一轮《吴江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修编。
2、城乡节水降损。制定和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推广节水器具,加快服务业节水技术改造。
3、工业节水减排。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
4、节水载体建设。全区节水型载体覆盖率达40%。做好下一轮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准备工作。
5、非常规水利用。推动城市景观绿化、道路清扫、工业等领域优先使用非常规水,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建成区雨洪资源利用。研究出台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政策文件。
6、加强生态用水保障。科学确定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水位)目标,制定生态流量(水位)保障方案并实施,建立重要河湖生态水位保障联动和预警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