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新鱼米之乡”特色形态。以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为重点,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推进村庄绿化美化。优化完善镇村布局规划,统筹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等,合理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引导农村居民自愿适度集中居住。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清理积存垃圾、河塘沟渠、农业废弃物和无保护价值残垣断壁,加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加快改变农民生活习惯。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注重传统空间形态、建筑保护和文化传承,做好重要空间、建筑和环境设计。加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力度,到2022年,全区培育建设2个特色精品示范区,集聚提升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基本建成特色康居乡村,城郊融合类和其他一般类村庄基本建成特色宜居乡村;到2025年,全区初步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四、加强船舶港口污染治理
强化船舶污染管控。严格执行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依法淘汰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高污染、高能耗、老旧落后船舶,提升船舶绿色环保水平。提升船舶生活污水、含油污水、残油、废油等收储、处置能力。提高船舶污染水域应急处理能力。禁止内河船舶向水体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县级以上政府协调解决所辖锚地、停泊区等公共水域停泊船舶的污染物接收。到2025年,辖区营运货船基本实现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残油、废油的收集或处理装置全部按规范要求配备齐全并规范使用,新建船舶防污设备达标配备率达到100%。
提升港口码头治污水平。推动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设施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有效衔接。理顺船舶水污染物处置的运行和监管机制,落实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多部门联合监管制度,2023年底前,初步形成“船港城”一体融合、“接收转运处置”顺畅衔接的船舶污染物处理模式。到2025年,各类接收、转运和处置设施的配备和使用与辖区航行船舶水污染物产生量总体匹配,京杭运河、太浦河等重点水域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信息系统全面覆盖辖区所有港口码头以及靠港船舶,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单位100%注册并使用,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基本做到数据共享、服务高效、全程可溯、监管联动。
构建绿色交通生态走廊。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的全过程,积极倡导生态选线、生态环保设计,做好生态补偿,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结合吴江“双核引领、两带联动、多点配合”空间布局结构,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积极推进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等建设,加快推进环太湖、沿大运河美丽交通设施建设,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将大运河吴江段建设成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的一段”。
五、推进废弃物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推进有机废弃物收集及处理处置体系建设。健全有机废弃物分类-收集-运输体系建设,建立有机废弃物分类管理制度,引入社会化专业机构参与有机废弃物收集、储存、运输各环节,利用大数据平台加强行业监督,提升城市、乡村、太湖水域有机废弃物收储运效率。充分发挥已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作用,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处理设施,加快现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提升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开展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现有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的升级改造和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进一步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在全面完成现有污泥处理设施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加强设施运行监管。
推进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据有机废弃物原料属性、处理成本、市场需求等合理确定餐厨废弃物、园林废弃物、农村畜禽粪污、秸秆、蓝藻、水生植物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方法,大力开展有机废弃物终端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规模化、效益化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新技术研发、创新及应用,提升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深化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区域废弃物管理联动机制,开展废弃物集中处置区域合作。强化信息化建设,实现各类废弃物信息互联互通,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降低最终处置量。
探索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推进固废污染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严格控制新(扩)建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区域难以实现有效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项目。以大宗工业固废为重点,建立健全精准化源头分类、专业化二次分拣、智能化高效清运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体系。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重点推动冶炼废渣、粉煤灰、脱硫石膏、工业污泥等综合利用,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强垃圾分类处置及资源化利用,推广可回收物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资源化利用方式。到2025年,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专栏3 水污染物削减重点工程
1、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推进工业区污水管网改造,完成全区500吨以上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进、出水自动监测设备安装及联网。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配套污水处理、盛泽南部工业区8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工程建成投运,完成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运东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4万吨/日污水处理设施、新老设施提标改造(共10万吨/日)。
2、城镇污染治理项目。落实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统筹优化设施布局,全面完成污水厂进水指标在线监测。加快推进南麻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桥北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期5000吨/日等生活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以及吴江区黎里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新建4处污水厂尾水生态湿地工程。
3、农业农村污染治理项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与池塘循环水养殖,落实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开展农牧结合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结合吴江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4、交通污染治理项目。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将大运河吴江段建设成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的一段”。
5、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项目。开展吴江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扩容建设项目,实施汾湖40吨有机废弃物处理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