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11 革命文物保护工程
蓝生烈士纪念碑
三河市烈士纪念碑
(三)推动文物创意产品开发
鼓励文物单位与旅游景区、文化创意街区、创意设计机构等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文化资源IP授权开发体系,鼓励馆藏单位开展文化文物图像、著作、品牌等知识产权授权开发、合作开发、联名开发,拓宽文创产品开发投资、设计制作和营销渠道,推进文物资源、馆藏资源转化成动漫、图书、舞台艺术、广播影视、工艺品、纪念品、收藏品等文创产品,支持有条件的文物单位在保证公益服务的前提下,将自有空间用于文化创意产品展示、销售,让文创商店成为文博场馆的“最后一个展厅”。
二、强化非遗传承转化
(一)实施非遗记录工程
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做好新发现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在大规模普查、登记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全面、真实、系统地采集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情况,妥善保存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记录成果。广泛发动社会记录,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参与项目和传承人记录工程。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和普及,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共享,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加强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在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创新展示。到2025年,市级以上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率达到100%。
(二)加强非遗传承人的扶持管理
积极参与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申报,加大中青年传承人的选拔培养力度,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培养管理和考评制度,实行进退动态管理,鼓励三河域内高校与传承人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教学基地、实训基地等,增强高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持续开展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工作,在市场运营、创意设计、行业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定期对非遗传承人开展培训,并指导建立专业的运营团队,着力于打破传承人“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困局”。对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分批开展业务培训。到2025年,非遗传承人群累计培训20人。
(三)推动非遗项目传承转化
以创建省级非物质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目标,实施非遗馆提升改造工程,完善非遗展示展演展销、培训体验交流功能,配套历史文化街区或非遗街区模块,提炼文化核心内涵和文化形象,编排开发动漫、手游、舞台剧、皮影戏等视听、体验项目,继续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展示传播、节庆民俗、研学体验、传习培养等,使非遗在发展中传承。以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抓手,在培养非遗传承人的同时,为非遗手工技艺单位提供生产销售平台及政策扶植,实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性保护。继续落实《关于廊坊市传统工艺振兴的实施意见》,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鼓励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专栏12 非遗传承转化项目
非遗记录工程项目
非遗馆提升改造项目
工艺工作站建设项目
非遗工坊建设项目
教学基地建设项目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传承人培养管理和考评制度项目
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项目
第七章 品牌营销 创建城市文旅新名片
一、精准定位客源市场
基于自身定位,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区域和群体两个角度出发,以更大视野精准锁定国内外的文旅客源市场,尤其是京津冀重点城市客源群体。
专栏13 三河市文旅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定位
核心市场:京津冀区域
机会市场: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际市场
——重点人群市场
养老人群:随着老龄化的加深,京津养老产业的外溢带来的养老市场
青少年群体:双减政策、素质教育带来的青少年研学游市场
亲子家庭:二孩三孩政策带来的亲子家庭游
艺术人群:中央美院燕郊校区的聚集效应以及通州副中心宋庄艺术人群的外延效应带来的艺术人群聚集
其他人群:京津冀白领人群,疫情影响下的短距离低密度休闲度假游
——重点专项市场
包括文化体验市场、科普研学市场、康养休闲市场、乡村休闲市场等。
二、打造三河文旅品牌
强化一大品牌形象。以三河文旅资源为基础,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创作城市品牌,强化“同城京津,乐享三河”品牌形象,凸显“三河元素”,构建全市文化旅游整体品牌,打造三河文旅名片。
专栏14 三河文旅品牌打造
一个品牌LOGO:提炼三河地域文化特色,面向公众征集三河市文旅品牌logo设计方案,并应用到文旅商品等包装中来。
一个IP形象:对三河进行主题形象提炼,并进行拟人化包装,赋予精神和人格性质,让IP形象更易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