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河北省)三河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3A 级旅游厕所项目(齐心庄镇地铁口、城铁燕郊北、蒋福山高速口3个一级游客集散服务中心,京唐高铁燕郊火车站、燕郊西出口、灵山寺附近3个二级游客服务中心,燕山园、富地海洋馆2个项目所在地)

  2A 级旅游厕所项目(花海田园综合体、杨庄绿色出版特色小镇、桥河非遗民俗村、栲栳山主题休闲区、燕郊都市乡居创客体验区等5处)

  五、加快文旅公服智慧化转型

  (一)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

  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设施配备,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水平,实现对博物馆藏品、观众等信息的精细化管理。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开展线上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通过互联网向观众提供无所不在的数字化服务。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开展互动体验,充分运用VR、AR、3D 打印等现代技术,设立交互式文化体验专区,打造人气互动新场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体验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需求进行精准捕捉,有针对性地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更好满足需求。

  (二)加快智慧旅游建设

  加快旅游集散地、车站、景区、宾馆饭店、乡村旅游点等重点涉旅场所的无线上网全覆盖,提升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强化旅游集散智慧服务功能,依托三级游客集散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智能化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指引。升级全域旅游导览功能,补齐全域旅游智慧导览触摸屏,在城区重大文化设施、重要交通站点及重要景区入口处设置导览触摸屏,推出“全域全景图”“VR 游三河”“即时资讯”等板块内容,利用3D制图技术,开发全域虚拟导览系统,基于游客需求提供全域定制化游线推荐。

  加强智慧景区建设。完善智慧监测系统,完善“实时人数监测、客流密度把控、游客精准定位”等功能。开展“智慧公厕”建设,实现人流量状况、实时使用状况、厕内环境等信息查询、路线导航、意见反馈等功能。开展“智慧环卫”建设,实现由调度中心对各项环卫工作进行远程监控、调度、管理,提升景区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开展智慧解说系统建设,普及无人化、非接触式智能设施,提供涵盖多国语言的景区景点讲解,实现重点景区景点扫码自助游览功能。

  (三)打造融合智慧云平台

  与省、市文旅云平台对接,升级三河文旅云平台,重点建设为游客提供便利的信息查询服务的,集景区、饭店、旅行社、餐厅、购物场所、文图博场所、公共设施等信息的地区数据平台,为掌握行业发展现状,为政策出台和公共服务保障提供决策依据的文旅企业市场监管平台,为精准地获知行业资源分布以及文旅企业发展、游客消费行为和习惯等供需数据的统计、分析平台。打通文旅云平台与城市管理云平台、政务云平台、志愿者服务等云平台的堵点,实现不同云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实现文旅事业、产业、城市管理、政务服务之间的无缝衔接,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专栏9 文旅公服数字化项目

  无线上网全覆盖项目(重要文旅节点)

  全域旅游智慧导览触摸屏项目

  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项目

  三河市博物馆数字云平台项目

  智慧景区建设项目(智慧监测、智慧厕所、智慧环卫、智慧解说系统)

  数字文旅云建设项目

  各云平台互联互通项目

  第六章 科学发展 促进文遗保护新发展

  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旅游内容,驱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一)夯实文物保护基础

  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变化及时补充档案资料,体现文物保护单位现状以及管理的变化。全面落实全市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和公布,将文物保护直接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规划。推进树立保护标志工作,标示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名称、公布时间、公布日期、树标机关以及树立日期,并根据需要设置说明碑、保护界桩等。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市政府的支持,把设置保护机构或聘请保护人员作为工作重点,对于没有专人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管理。实施馆藏文物单位数字化工程,建立智慧文物监管平台。到2025年,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完成率达到95%,实现馆藏文物数字化全覆盖。

  专栏10 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孟各庄遗址

  灵山塔

  刘白塔遗址

  临泃故城城址

  东城子遗址

  西城子遗址

  大将台遗址

  冯家府遗址

  (二)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工程

  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对三河市革命文物资源现状、周边风貌环境、展示利用等相关情况进行排查,形成报告报上级宣传、文物部门,将新发现“三河市烈士陵园”、“无名烈士墓”、“革命小屋”和“地下兵工厂”等四处红色资源争取纳入三河市红色资源或革命文物名录,积极申请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采取措施加强保护和管理。实施全市革命旧址维修保护行动,对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资源进行积极维护。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让革命文物“活”起来,革命文物的展示利用与乡村振兴、红色旅游等相关政策和项目充分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鼓励学校、党校到革命旧址开展现场教学。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9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