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城市开发建设有机结合,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改善城市道路排水,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等,打造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2030年建成区面积80%的区域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成区内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科学规划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系统设施,分年度实施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重点推进工业园区雨污水分流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区域雨水排放系统、基本消除成片污水空白区,缓解城市内涝状况。新建雨水泵站22座及其进出水管道,改扩建雨水泵站3座,新建污水泵站8座。实施水资源配置工程、防洪排涝工程、水系连通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及智慧水务工程。
专栏13 城市雨污分流项目
1.小站镇工业园区雨污水分流工程。
2.咸水沽镇片区、小站镇老城区片区、小站镇工业区片区、海河工业区片区、葛沽镇雨污分流改造项目、津南开发区西区片区管网提升改造工程。
3.新建双桥河、三道沟、北石林3座雨水泵站。
3.提高城市应急处置能力。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推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影响。
加强城市应急系统建设。完善全区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建立集“应急预案、预测预警、应急指挥、应急队伍、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工作规范”等于一体的城市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整合城市应急、规划、交通、公安、水务、城管、气象等各部门业务信息和实时数据,实现信息化实时感知、智能化快速预警、自动化及时处置和多部门协同响应。
推动城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对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救援和物资储备系统等进行超前规划布局。完善城市临时避灾点、应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和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建设,以干线公路网、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提升城市交通物流、市政能源、通讯保障等生命线工程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快区级应急指挥中心拓展建设工程、区消防救援二级指挥中心、灾害调查与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工程、防汛能力提升工程、民兵训练基地提升改造工程、区级消防科普场馆(教室)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增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应急物资社会化储备能力,力争完成与津南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应急物资保障和避难场所建设。
(三)打造高效运行的智慧城市
强化数字化支撑能力建设,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大数据深度应用,引领各行业各领域向智慧管理转型,更高效率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智慧津南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1.强化数字化支撑能力建设。
以构建“可感、可传、可知、可用”的智慧城市为目标,加快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大数据中心存储能力和数据服务能力,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
全面推进数字新基建建设。重点推进津南城区固定宽带和移动宽带双千兆升级,推进5G网络在城区全覆盖。完成“智慧津南”及数据湖(一期)PPP项目,并加快引进产业生态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在津南全域各行业拓展运营使用。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宽带通信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基本建成泛在互联、全域感知、数据融合、创新协同、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城市大脑”支撑体系建设。加强计算、数据资源、算法服务、物联网感知、网络安全保障等五大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城市大脑”数字化基础、标准规范、技术产业三大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城市的基础操作平台。加强数据资源汇聚存储、交易流通、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构建数据资源服务体系。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交通、公安和水电气热等重点领域终端系统,提升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
2.推进政务服务智能化建设。
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共享公共数据资源,完善“政务一网通”平台建设,拓展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实现政府、企业、居民的无障碍互动。
整合共享综合性智能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智慧津南”建设的工作成果,共享政务云、政务外网等资源,打通与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智慧津南和区基层治理平台的连接,为全区城市管理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和服务高效化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区网格化管理中心与8890服务热线合署办公职能,打造综合性智能化服务平台。配合市级部门做好“政务一网通”平台功能优化,做好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推动政务信息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专网互通共享,实现业务协同。持续深化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实行“一网、一门、一次”规范化、便利化、高效化服务,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加快重点领域智能化建设。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政府运行六大领域,推进交通、平安、城管、经济、健康、环保、文旅、未来社区等重点领域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强环境基础数据共享,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深化“就业云超市——津南区人才云招聘管理系统”,搭建人力资源服务交流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形成全域调度、信息共享、实时监测、预警研判、优化处置的智慧平台,助推“平安津南”建设。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