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产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持续推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支持华誉清洁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园、氢能源示范工程等重大工业项目、园区重大工程绿色化改造升级,重点推动以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为代表的农、产、旅一体化现代农业园项目建设,以完成碳强度下降目标为核心,强化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创新建设一批近零碳排放区和低碳示范试点。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均完成天津市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全区绿色制造示范单位达到20家。
专栏11 绿色产业园项目
1.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依托佳沃全球农业产业资源,打造集农业、产业、旅游为一体的农业示范产业园区、有机农业产业小镇、乡村振兴先行区;通过定期举办高峰会议论坛,塑造“一会十节”品牌,打造产、学、研、创综合实践区。
2.华誉清洁能源装备智造产业园项目:包括清洁能源总部基地、清洁能源装备智造基地。其中,清洁能源总部基地包括产业研究院、“一带一路”能源装备供应链服务中心、装备结算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成果展示与交易中心与智慧用能服务中心。清洁能源装备智造基地包括热泵机组整装、核心部件生产、主机系统产业链集群等。
3.八里台镇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
4.氢能源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全市首座加氢站,打造氢能运输利用示范场景。
打造绿色生态屏障碳汇试点。进一步深挖绿色生态屏障碳汇潜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的新机制。通过扩大森林面积,优化提升人工林结构,不断提升碳汇储量,提高林业碳汇的可持续性,打造“大绿大水大花园、成林成片成景观”的自然生态系统。深入开展城市绿地碳储量研究,营造“高生态碳汇”的城市绿地群落模式,优化城市绿地碳汇布局,充分发挥绿地碳汇作用,探索形成全区“氧源绿地”“近源绿地”“碳源绿地”互为补充的城市绿地碳汇体系。加强现有城市绿地养护,合理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城市整体固碳能力。
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稳步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提高建筑用能效率,加快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推广。持续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强绿色建筑标识管理,持续扩大星级绿色建筑规模,推动被动式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实施,开展试点项目建设,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建筑领域低碳转型,按年度落实节能改造任务,开展旧楼区综合提升工程,实施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改善配套基础设施性能,提高公共建筑运行管理水平。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100%。
深化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全区节水载体建设,抓好工业节水减排,推进社区居民家庭节水,积极创建节水型机关和示范单位,推动小区绿化、道路浇洒、景观等公共用水设施采取节水措施、配备节水型器具,公共建筑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100%。鼓励建设雨水、再生水利用设施,统筹地表水收集利用和地下水涵养控采“两水联动”,加强社区节水管理,不断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鼓励绿色低碳出行。完善城市绿色友好慢行系统,鼓励倡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加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在咸水沽中心区、海教园、天津智谷、葛沽历史文化名镇等重点地区设置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区,营造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结合河道和滨河公园等城市公园及绿地系统,提高慢行社区的硬件设施水平,营造环境宜人的慢行空间。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改善步行、自行车交通与公共交通换乘条件,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降低小汽车出行总量。加大公共充电桩建设力度,实现具备条件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建设配套公共充电桩全覆盖。推进荣钢集团氢能绿色交通运输,建设全市首座加氢站,投用氢能源重卡,打造氢能源交通运输利用示范应用场景,实现运输降碳60%,打造天津市氢能源交通运输应用示范基地。
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扩大绿色产品消费,积极引导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和范围。倡导市民莳花植绿,开展“绿色进社区,鲜花进万家”主题活动。全面推行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美化城市生活环境,开工建设葛沽、八里台垃圾转运站,完善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废弃物处置设施。到202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建设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守安全底线,把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增强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
1.提高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
加快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快速响应、高效处理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疾控中心-医院-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格局。加强疾控信息化建设,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基层哨点建设,夯实基层防控网底,建立多点触发、多渠道预警机制。完善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设施,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全面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启动区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建设,全面提升应对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救治能力。
专栏12 公共卫生防控项目
2021年启动疾控中心实验楼建设,2023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2.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和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不断完善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