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天津市)天津市津南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3.丰富拓展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以“善政、惠民、兴业”为目标,实施“智慧民生”工程为重点,开展国家会展中心、医疗机构、校园、重点商圈等场所5G应用场景开发,拓展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加快智慧城市应用场景开发。开发“一卡游津南”会展智慧服务平台,提升会展经济管理服务水平。持续推进“智慧津南”智慧健康医疗项目建设,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化业务基础网络平台和分级诊疗平台,实现全区各级公立卫生医疗机构全覆盖,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开发和电子健康码应用;推进医保经办服务智能化,参保人员电子凭证激活率达到70%以上。选取电子信息职业学院、葛沽一中、双港中学等院校,开展“智慧校园”试点建设,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智慧环境。推动实施A级景区智能化建设,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和互动终端应用。以八里台镇园区为试点开展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创建工作。开展未来社区数字化协同发展试点,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等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推进智慧交通,提升道路运输智能化服务能力;推动智慧水务、智慧能源、智慧政务等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效率。

  深入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大力发展数字商贸、数字学习、数字出行、数字文旅和数字健康,推进商业网点、文化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数字生活新服务、灵活就业等数字社会运行规则,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强区。

  (四)建设包容共享的人文城市

  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力度,建立包容性的城市环境,深入挖掘津南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包容多元文化、富有亲和力与归属感的城市生活氛围。

  1.打造全龄友好的温度城市。

  把握人口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一老一少”和特殊群体,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构建全龄友好、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

  提升老龄友好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区级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保障养老机构床位数量,构建“街镇-社区(村)”两级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发展“家庭养老床位”;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推动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规划建设,支持老年人比例较高的老旧小区开展适老化改造,夯实居家养老基础。加快分布式、多功能、专业化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十五分钟”服务圈,强化社区养老支撑。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增加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依托海教园相关院校办学优势,共享课程与教学资源,丰富老年教育资源,探索“区校终身学习联合体”社区教育模式,提升老年教育服务能力。

  强化儿童友好城市发展。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单位,按照标准优化提升各类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设施规划布局。支持利用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幼服务设施。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地面铺装水平,保障低龄学生出行安全。

  关爱特殊困难群体。保障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实行残疾学生从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12年免费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以上。全面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改造提升社区公园无障碍设计。关注城市生活困难人群,构建社群帮扶机制,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及随迁家属快速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文明。

  专栏14 养老设施营建项目

  到2025年,推进新增3853张床位,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5-5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40%。

  2.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

  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强公益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体服务不断达到新水平。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文化场馆的现代化水平,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公众免费或优惠开放,提高乡镇(街道)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发挥镇(街道)、村文化阵地的作用。统筹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探索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津南文化云”平台,促进优质文化服务资源全覆盖。

  增强体育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提升天津绿屏设施功能,利用生态公园以及沿海河南岸景观带,设置骑行道和步行道,开展文体活动。提升老城区设施功能,结合区新商圈建设,在咸水沽镇域原区体育场场址建设城市健身公园。有序向社会开放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加大镇级体育设施建设,各镇街建成1个全民健身中心或综合文体活动中心、1个体育公园或健身广场;推动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各社区、村室外健身器材不少于10件,实现室外健身设施覆盖率100%,为建设体育强区奠定基础。

  专栏15 文化提升工程

  到2025年,完成辛庄镇文化中心及市民广场项目。协调推进双新街和双林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镇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3.保护传承津沽特色文化。

  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文化建设,塑造自然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方共融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做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做好文保工作制度保障和价值利用工作。积极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加强津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高品质规划建设运营葛沽民俗文化、小站兵米文化特色小镇,积极搭建宣传展示、普及传承、对外交流和推广营销平台,组织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和进社区活动,提高项目传承和发展能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5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