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构建“片区-街镇-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打造多层次社区生活圈,实现津南建设“城乡协调的和谐宜居活力区”的功能定位。
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基础教育设施布局,促进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带动津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行动,推进普惠性民办园与非普惠性幼儿园协调发展,扩大幼儿园学位供给,加快推进镇中心幼儿园提升建设工程,学前教育实现并巩固三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全区中小学全部达到办学现代化规范标准。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到2025年,创建1-2所在全市具有影响的特色高中。积极落实与河西区教育局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加快推进与河西一幼、师大二附小、天津市实验中学等为国家会展中心周边教育配套的1所完全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与南开区教育局合作的天嘉湖大道中海国际公园城的完全中学的合作项目,与天津外国语大学合作的天嘉湖星耀五洲配套小学合作办学项目,形成全市合作办学的新典范。发挥海河教育园区相关教育政策的优势,重点引导优质教育资源以海河教育园区为中心、向南部地区布点。2022年,建成投入使用南开学校雅润路校区,增加小学学位1620个、初中学位900个、高中学位1200个。到2025年前,敬慧路校区和慧南路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小学学位4320个、初中学位2400个。“十四五”期间,海河教育园区建成开办3所公办或民办普惠幼儿园,分别位于阳光城阳关文苑、雅居乐华宇清兰嘉苑、中海瀚海雅苑三个项目。
专栏9 基础教育设施项目
幼儿园:到2025年再建设18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园7所),增加幼儿园学位6200人(其中公办2430人)。
小学:到2023年,基本完成辛庄镇高庄子小学二期工程、咸水沽第八小学、星耀五洲配套小学、大唐盛世4号地小学建设工程,海河中游配套小学、辛庄示范镇配套小学,到2025年基本完成白塘口小学建设工程。“十四五”期间增加小学学位17820人。
中学:到2022年,完成2所中学新建项目。“十四五”期间增加中学学位7200人。
扩大生活性服务业设施供给。推进商贸服务整合优化、提档升级。落实市级商业网点体系布局,构建多层次的商业网点体系。优化标准化菜市场、连锁超市布局,激发商贸服务业新活力。鼓励零售企业发展智慧零售,提供标准化、网络化的便捷生活服务。创新发展老三街夜市、辛庄镇月星家居夜市、双林街渌水道、津南新城“星光大道商业街”为示范的夜间经济,串联整合新华城市广场、小站练兵园等13个商业旅游设施,形成“一街、二线、四体两市”5的消费娱乐布局。
完善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持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动形成价格合理、供求平衡、保障多元、风险可控、预期平稳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健全城市住房制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力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积极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加强住房租赁企业监管,完善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提升道路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国家会展中心外围技防设施,建立AR实景指挥调度系统,完善全景结构化摄像机设备,打造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在日常交通拥堵路口新建改建信号灯、电子警察等设备,清理整改不规范的路牌标识,加强超限超载路面治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货运通道,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公路桥梁桥下空间。加强交通综合整治,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改造、新增停车位,建立高效的智能停车体系,缓解停车难题。
3.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聚力津南区“双碳”发展目标,积极打造小站稻、联想佳沃、绿色生态屏障、荣程钢铁、国家会展中心、八里台5G智慧安全双碳园区等低碳品牌,推动全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重点推进正阳供热等14台燃煤锅炉改燃工程。到2025年,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到37微克/立方米,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显著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津南区排水场站及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实施小站镇、咸水沽镇、葛沽镇雨污分流提升改造等建设工程,实施马厂减河、双桥河等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开展石柱子河拆除重建工程,推进小站镇、北闸口镇黑臭水体治理及水系连通工程、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项目。到2025年,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的比例达到天津市考核要求,除应急情况外基本实现深层地下水零开采。建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机制,加强撤销、拆除工业园区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调查、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保障土地安全利用。到2025年,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4%,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专栏10 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工程
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津沽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卫南洼生态片区生态湿地治理系统及马厂减河流域河道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22年完成津南区再生水利用及水生态综合修复项目。
污水处理工程:实施小站镇、咸水沽镇、葛沽镇雨污分流提升改造等建设工程,推动建设津沽污水处理厂三期(45万吨/日),在葛沽镇新建独立的污水处理厂项目,到2025年处理规模达到1.5万m³/d。污水处理厂处理率及污水管网普及率达到96%以上。
园区围城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推进改造、迁并冶金工业区、荣钢等园区,开展园区场地环境调查,结合风险评估,开展土壤与环境治理修复。